主题: 妇女能顶半边天,榆林巾帼奏响脱贫奋进曲!

  • 紫蝶之纞
楼主回复
  • 阅读:1805
  • 回复:0
  • 发表于:2020/5/6 9:13:30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府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四月的榆林,天朗气清,春意正浓。行走在塞上的山山峁峁,一位位踏实勤奋的农家妇女,一张张脱贫致富的喜悦笑脸,一个个别具一格的特色产业,将榆林巾帼独有的精气神和“巾帼脱贫行动”的成果展现得淋漓尽致。




农家妇女有了致富“金豆子”


“连种子都不用买,种出来的蓖麻籽还有人收购,我们农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4月16日,子洲县苗家坪镇吴家沟村的村民刘海玲抱着刚发下来的15斤蓖麻种子高兴地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她给记者算了笔账,她家1亩蓖麻能摘100多公斤蓖麻籽,每公斤卖5.2元,加上种黄芩的收入,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元,足够她和老伴一年的开销。


60岁的刘海玲患有三级肢体残疾行动不便,老伴有慢性病,干不了重活儿。听闻蓖麻易种植、病虫害少,撒上种子,保证水量、定期除草即可快速生长,投资小,效益高,手脚勤快的两口子便念起了蓖麻致富经。在吴家沟村,像刘海玲家一样种蓖麻的农户不下十几户。公司提供种子、化肥,负责全程技术指导,蓖麻叶收购后直接给现金,从不拖欠。


“镇村干部经常来,教我们怎么侍弄蓖麻叶,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我们两个‘老病号’都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刘海玲感慨。刘海玲的“小欢喜”得益于子洲县妇联开展的蓖麻致富扶持工程。2017年起,子洲县妇联“牵手”陕西富华油脂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支农扶农”为宗旨,在春耕备耕时节为全县有意愿有能力种植蓖麻的贫困或残疾妇女及其家属免费提供种子,并采取“合作社+企业订单”的模式,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购蓖麻产品。截至目前,该工程覆盖全县10个乡镇35个行政村,种植面积近万亩,免费发放价值40多万元的蓖麻种子2万多斤,带动300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大棚娘子”唱响春天奏鸣曲


4月15日,天刚蒙蒙亮,府谷县武家庄镇村民王银梅已经开始烧水做饭了,眼下是果蔬产销两旺的季节,她得早点儿去邻村高庄则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蔬菜生产基地干活儿。蔬菜大棚里,藤蔓上的小瓜翠绿欲滴,长势喜人。棚内温度超过40℃,忙于采摘的王银梅汗流浃背,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承包了两个棚,种小瓜、豆角、辣椒、菠菜等作物,一年能种两茬,不愁卖,政府帮我们代销,我自己也在微信朋友圈吆喝,每年收入五六万元。”王银梅说,“活儿不重,还能就近照顾一家老小,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王银梅家几年前因病致贫,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丈夫不能干重活儿,两个孩子均在读小学,日子过得捉襟见肘。2017年,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她瞄准了种植大棚蔬菜的商机,选品种、学技术、跑市场……一点点摸索出温室种菜的门道。


“我们园区共有767个蔬菜大棚。目前已种植设施蔬菜400余棚,主要有黄瓜、西红柿、茄子、西兰花以及成熟周期短的油菜、菠菜等,日均总产量达2000斤以上。”武庄镇妇联主席陈虹介绍,园区安排有劳动能力的56名留守妇女在此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极大改善了她们的生活条件。


致富路上,“娘家人”从不缺席。“春耕生产以来,我们为基地联系购置了80吨有机肥,以线上线下相辅的模式销售千余箱香瓜和小西瓜,并联系县农业技术员来田间地头授课。今年,我们力争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促进蔬菜品种多样化,让站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妇女为县上农产品的供应添砖加瓦!”陈虹说。


传统手艺焕发脱贫新味道


春日明媚的阳光下,在吴堡县寇家塬镇王家圪崂村的一户庭院里,一种由蔓茎或萝卜刮成的丝,在风和时间中渐渐变得干爽。


这时,院主人贾润梅就会将一院子的晒制品收回家中,上蒸笼蒸熟,再放在瓦罐里用盐腌。蒸熟的蔓茎会被“捂”得变为棕黑或纯黑,表面泛出白色的盐粒。这种靠手工晒制、盐腌成的调味品,在当地被称为“咸丝丝”,咸味不齁不淡,恰到好处,又带点植物的甜香,一般要用小米汤泡开,既有咸菜的香,又有小米汤的甜,还不伤牙齿。疫情防控期间,下馆子的人少了,贾润梅每天能收到十几个订单。“现在人们生活好了,能随时买到新鲜蔬菜,但是很多人就好这一口咧!”





贾润梅以前在县城的一家床上用品店打工,丈夫长期在外打工,供读两个大学生,夫妻俩负担不小。2019年,眼看着辛家沟镇尚家坪村的农户们制作老黑酱、辣酱、“咸丝丝”、小麻油、香醋等“五味和谐”调味品走上了致富路,夫妻俩跃跃欲试,觉得这是个生财的好门道。于是,他们在“取经”后开启了清晨5点起床制作、酿酱的生活模式。两口子制作的调味品不仅卫生,还保留了传统味道,深受当地人喜爱。借助他们的“东家”陕北印象电子商务公司,这些土味儿坐上电商快车“飞”上城里人的餐桌,去年就挣了四五万元。


“酱料发酵完一批再做一批,从天亮做到点灯,天天不停,手上的硬皮脱了一层又一层。但是,每当看到顾客的点赞和好评可高兴了,再辛苦也值了!”贾润梅说。(据《中国妇女报》)

来源;榆林日报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