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阿木爷爷:63岁网红的中国功夫

  • MJID1599000132
楼主回复
  • 阅读:10686
  • 回复:0
  • 发表于:2020/7/14 9:20:55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府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16岁时,青年木匠王德文打造过一把鲁班凳。但在那个衣食短缺的年代,近乎失传的手工艺品只能面临失落的命运。随之而来的现代化工艺,碾碎了老匠人的黄金岁月,常年为生计奔波的王德文对自己练就的高超手艺浑然不察。

直到互联网与田园慢生活发生交汇,精巧的手艺被记录、被传播,这位民间高手迅速走红。63岁的王德文化身“阿木爷爷”,被誉为“当代鲁班”。他的隐忍、执着,和那些蕴藏在榫卯结构中的智慧,成为快速流转的时代中一抹独特的色彩。

暴起的青筋蔓延于黝黑粗糙的皮肤之下,掌心的老茧太过密集,连成一片。右手中指短了一截,那是8年前被锯断又重新接上的指头,已经无法灵活地活动,却又爬上新的茧。

手的主人,穿着唐装款式的深蓝布衣,戴着草帽,踩一双褪色的绿色布鞋,从芭蕉叶掩映的茅屋中走出来。

他是王德文,一名山东聊城的木工匠人。但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西瓜视频上的“阿木爷爷”。视频的开头,他挥挥手,和观众打招呼,随即坐下,进入他的木工世界。

锯木的声音伴随着背景的虫鸣鸟叫,偶尔镜头调转,离开老人的身影,去拍山林里的溪水草木,阿木爷爷不再注视镜头,挑选一块空地坐下,手里变换着斧头、刨子、锯刀等各式工具,随后拿出成品。

其中,有一座微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需经锯、磨、凿、钻等十来道工序,做成40多根榫卯棱柱、27道锁,零件比手指还细,每一个凹槽、小孔都要分毫不差。

图 | 微型中国馆的部分零件

网友们发出弹幕评论:“当代鲁班!”有同行看了视频,惊叹老爷子的功力非常人所能及。

阿木爷爷在西瓜视频吸引了250万粉丝,视频还在海外获得了近2亿次的播放量。

但阿木爷爷不明白什么是网红,在他眼里,自己仍旧个是农村工匠。

撇去流量和名气,农民才是他的真实底色。9岁时,父亲在一场触电事故中去世,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五口的担子落在阿木爷爷身上。

他辍了学,每天早晨带着记分本,跟着大人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从早干到晚,可以挣到十个公分,抵一毛多,只够买一斤小麦。

他年龄太小,跟不上大人的进度,有时因为挣不到分而急得大哭。尽管村里领导照顾,一天多给8个工分,一家人也还是吃不饱饭。

13岁时,家里唯一的木锅盖坏了。没有锅盖蒸出来的地瓜,咬下去还是生脆的。他请来木匠师傅修锅盖。从九岁开始持家,阿木爷爷常被无力感困扰。但此时此刻他产生一个朦胧的想法,学木工手艺,可以解决家里的难处。

传统的拜师学艺需要跟在师傅身边三年,一分钱不拿。家里的重担不容许他做出这样的选择,阿木爷爷只好在农活少的时候,用打下手的名义偷师。他试探着问木匠:“我给你拉锯行吗?”木匠不忍心拒绝他,把他带在身边。

每天出工,木匠在门外吆喝:“去干活吗?”阿木爷爷忙不迭从屋里跑出来:“我去!”第一次,阿木爷爷学着打了五个木锅盖。师傅看了一眼:“打得还行。”

近50年时间过去,他仍然记得这句简单的肯定。他意识到木工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自己的天赋所在。

学木工,先要学会做工具。阿木爷爷拿来师傅的工具研究,记下制作的步骤,晚上回家,带着各处找来的边角料,再慢慢琢磨。

木工这碗饭并不好端。放线的时候,阿木爷爷扯着沾墨的细绳,手微微发抖。这是拉锯前的准备工作,墨迹印下之处,就是落刀的地方。师傅要求极其严格,测量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米,角度不能有任何偏差。

刨好的木头要像玻璃一样光滑,滴一滴水,再叠放另一块木头,就能沾合在一起。

对阿木爷爷挑战最大的是“严缝”。刨好的木头拼接起来,不留一丝缝隙,滴水不漏,这极其考验工匠的刀功。

阿木爷爷的刨刀在木料上一推,木刨花打着卷,从刀片上掉落下来。他凭感觉控制力度,每次只能刨去纸片一样的厚度,刨的次数不超过五下。哪怕多一下,好好的木料就废了。


师傅带着徒弟们到别人家里出工,谁动了桌腿、谁修了抽屉,都得一一记录下来。哪个人出了分毫的差错,损失就要记到谁头上。但师傅极少在阿木爷爷操作的项目中发现差错。检查他画的线,尺寸卡得极准,误差绝不会超过1毫米。
师傅很快发现,阿木爷爷比其他招来的徒弟更有天赋。他们拉着家具到集市摆摊,这是同行暗中较量的竞技场,而客人是最眼尖的行家。
几番比较下来,阿木爷爷的摊位前来人总是最多。临近春节时的集市,用不上一天,木家具会被一扫而空,一张凳子也不会剩下。
不上集市的时候,阿木爷爷就会走街串巷,上门修家具。有一次,他看见一个木枕头,里面的缝隙走向复杂。不必拆开组装,只需沿线打开,几番翻转,就能变成一个结构复杂的凳子。
在征得主人同意后,阿木爷爷将凳子带回了家,找来了另一块木头,参照着凳子的纹路如法炮制。缝隙往里处纵深,木头看似松散,却不分断。阿木爷爷看不明白,深夜两点,他顾着琢磨,觉也不肯睡。三个晚上过后,木头终于变成伸缩自如的凳子。

图 | 鲁班凳

在那个衣食短缺的年代,这样精巧的手艺活没人在意,所有制造以实用为第一要务。
阿木爷爷深知这一点,但仍然难掩对于精巧工艺的好奇。凳子做完后被扔在一边,很快就找不见了。许多年后,他才知道,那是2600年前的鲁班凳工艺。年代久远,掌握这门工艺的人寥寥无几。
对木头的极度痴迷,连儿子阿成也不甚理解。父亲的老毛病几十年来都没改过,木工活儿没干完,他绝不会去做第二件事。忙起来时,不按时睡觉,宁愿饿着肚子,也不上饭桌。母亲每次都要将饭菜热了又热,等得不耐烦,就跟他吵架:“你吃了再干不行吗?”
“干起来不能想旁的,就得专一。”阿木爷爷解释。他的手,他的眼睛,他的心,凝聚在一处,这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愉快体验,他会忘记周边的一切,甚至自己的身体。
2012年冬天,阿木爷爷在切割木头时,光顾着干活,忘记了垫在底下的手。0.3毫米的锋利刀片将他的手指生生切断,阿木爷爷被送到镇里的医院。拆线后七八天,他忍着疼,又捡起了锯刀,“干活哪有不剐不碰的?”
儿子阿成出生的1989年,是传统木工行业最鼎盛的时期。村里的木制家具产业逐渐兴起,阿木爷爷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匠人。家中常常有人到访,指名让他定制家具。
但七八年之后,西式家居店兴起,欧式沙发和玻璃茶几进了农家人的门,渐渐取代了木头家俬。在那时候,阿木爷爷一天只能挣二三十块,远远赶不上其他行业的收入。连阿成的学费,都要找亲友借钱才能凑齐。
阿木爷爷曾跟着家人去看新式家具,他盯着一张桌子看,惊异于桌面没有一丝缝隙。再一摸,才发现是三合板,外面贴着木纹纸,里面填满碎刨花,时间一长,容易破皮掉屑。阿木爷爷更喜欢自己的手工家具,木料烤得好,用多久都不会开裂,比人的寿命还长。
但他没能等来手工家具产业复苏。50多岁时,仅剩下的一两个老客户也不再上门,他选择退休。

图 | 阿木爷爷


像所有本分的工匠一样,阿木爷爷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带来的震荡。只是在闲暇时分,阿木爷爷还是会技痒,找来木料,给街坊邻居,打上一两只小木凳。
九岁就开始持家的男孩变成了老翁,他交出主事人的担子,2017年,孙子降生之后,阿木爷爷携同妻子,从山东聊城搬往广西梧州,以便更好地照顾儿子阿成一家。
阿成是短视频制作人,此前,他开设了西瓜视频账号,拍摄“农村姑娘尝美食”的题材。时间长了,播放量只有几千。作为自媒体人,阿成常年为内容与流量所困扰。观众的口味难以捉摸,让阿成对接下来的更新无比苦恼。老爷子自告奋勇,提议拍摄一个制作“鲁班凳”的视频。
阿木爷爷找到一张纸皮练手,画线、开缝儿,几次试验下来,四十多年前的记忆被打通。朋友捎来的一块花梨木,被阿木爷爷从内部锯开,几经凿、磨,最终变为一张鲁班凳。即使身为匠人的儿子,阿成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凳子,这是父亲从未展露的一面。
视频发出后,不到一天,就突破了100多万的播放量。阿木爷爷惊喜又疑惑:“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看我干活?”在西瓜视频上,老匠人渐渐积累了250万粉丝,同时,也吸引了一批海外的观众。他变成了西瓜视频创作人@阿木爷爷,不厌其烦地展示制作的细节。
在播放量最高的那个视频里,老人排列好木材,看起来,那只是相互倚靠的一堆散木,只留一些凹槽,彼此镶嵌。阿木爷爷抽去底架,木架还是稳稳立住了,六旬老人爬上去,在上面跳了几下。
木堆最终成了一座小型的木拱桥,那是中国古老的榫卯技术。利用木头上的凹凸部位相嵌合,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紧密连接,成为稳固的组件。
我国最古老的榫卯应县木塔,经历了风雨、地震、炮弹轰击,千年之后依然屹立。纯木结构、无钉无铆,靠着榫与卯之间的咬合支撑,稳固性惊人。
阿成想起小时候对父亲的崇拜,如今,面对百万网友,他又变成了当年那个满脸自豪的小学生:“那是我老爸做的!”

图 | 阿木爷爷为孙子制作的小猪佩奇

但父子俩很快有了分歧。阿木爷爷像个老师傅,让儿子把细节拍清楚,观众看见就能学。阿成不认同,他更习惯添加一些剧情设计,以免在单调的画面上停留太久。
阿成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他熟练使用电子工具,也懂三维建模。在做鲁班凳的时候,阿成坚持用电锯开缝,阿木爷爷不听,用竹条和钢丝造了一把钢丝锯,锯起木头灵活自如。虽更精细,但费时费力。
阿成不解,一个几分钟的视频,观众或许看不出太多差别。但阿木爷爷坚持,他甚至要求儿子,拍摄一期讲解制作钢丝锯的视频。
一两年的磨合,让这对曾经分居南北的父子摸清了彼此的脾性。在追求数据流量的短视频行业,阿木爷爷这类创作人是少见的。他近乎固执地守着年轻时的极致要求。山林小桥流水,原本只是工作背景,却成了老爷子心境的隐喻。

图 | 阿木爷爷制作木拱桥

这也给一向追求效率的儿子带来了影响。他听从父亲的建议,耐心用镜头拍特写展示细节,为了一个镜头,阿成退到河里,裤腿挂上泥水,摄像头也掉进水里不止一次。
制作过爆火的视频,也面临过职业困境,阿成越来越明白,流量堆砌起来的只是泡沫,这是木工手艺在他这一代面临的新挑战。
这种焦虑感,被不动声色的父亲抚慰。有了孩子后的阿成,渐渐和父亲靠得更近。他理解了父亲的执着,那是一种能走得最稳妥的方式。
在西瓜视频上走红之后,一些知名品牌的商业活动找到了阿成,父子俩商量过后,还是拒绝了。两人创办了“阿木爷爷”的品牌,想将精力更多花在优质木制产品的研发上。
广西当地政府支持了父子俩的事业,在陈塘镇屯两村建起了“阿木爷爷试点基地”,一块“乡村振兴”的牌子立在入口处。
拒绝了更多的曝光量和报酬,阿成形容这是一场赌局,赌一个没有泡沫的未来。
在过去,这可能只是草根网红昙花一现的故事。但如今,一年多过去了,西瓜视频上的粉丝仍热情不减,这给了阿成专注产品的底气。西瓜视频这类视频平台,改写了老匠人的命运轨迹。
越来越多的创作人涌进西瓜视频。在这里,观众可以走进陌生人的生活:@韩船长 在34岁时卖房航海,踏着一艘单体帆船,闯进海盗出没的亚丁湾;@徐睿卿的黑色日记为了满足女儿的公主梦,制作汉服、lo裙、洋装等一百套手工礼服;科普达人@李永乐老师使用统计学,计算中500万彩票和考上清华到底哪个更难?
一群在财经、人文或科技领域深耕多年的专业人士,走出了封闭的办公室和课堂。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快餐式的消费,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滋养。
阿木爷爷同样察觉到了粉丝学习的热情。有人看过视频,做出了鲁班凳,成品虽然粗糙,但还是让阿木爷爷感到欣慰。一种新式的师徒关系,正在互联网上悄然形成。

- END -

源自:中国故事计划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