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府谷又一千年辉煌的绝技即将失传

  • 风里有诗句
楼主回复
  • 阅读:8384
  • 回复:0
  • 发表于:2020/9/11 8:36:04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府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府谷又一千年辉煌的绝技即将失传

镜翁/文

要说辉煌,必有神奇!这项神奇的独门绝技、在银城县(府谷)实实在在辉煌了一千六百多年。说的就是在唐朝贞观二年,卫国公李靖在石塘关(孤山)督造万佛金塔时遇到了无法逾越的困难。

这一日,有皇家工匠头领赵冒与董臣,为铁水冶炼难以溶化而发愁,甚至有投入美女助溶的传说。

因为这是皇家工程,如若不能按期、按样、按要求竣工,将有性命之虞。


万般无奈,二人绞尽脑汁后商议;因为在银城县的石塘关工地铸造铁塔已经有一年多了,按长安冶铁法试验冶炼了上百次。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多,依样连一个部件都没有铸造完成,主要原因就是铁水溶化不到如长安那样的流动要求,也就是铁水不够清,构件也就铸造不成功。

实在是没办法了,二人商量,用二千斤的化铁炉,溶化了二百斤铁做实验。经过试验,能达到流动要求了。但二百斤铁水是没用的。铁塔最小的主要构件都超过了一千斤,最重的接近两千斤。那就至少需要建造十座两千斤大型炼铁炉才能够铸成一个构件,而且每炉铁水的衔接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与问题。

十座大型炼铁炉同时冶炼又需要增加多少工匠呢?就算能铸,在皇家规定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建成十座两千斤大型炼铁炉,当时也没有建造过更大的炼铁炉,同样性命也会有危险。

突发奇想,也说不清他二人是谁想到的,将二千斤的大型炼铁炉减少到二十斤,用勺形铁钳夹起来浇铸,也就是凭一个单人用体力就可以完成的重量。

将两千斤的大型炼铁炉改成用二十斤的坩埚冶炼。因为当地盛产煤炭,燃料用的再多也不成问题。


经过卫国公李靖同意,就放弃了已经建好的两千斤炼铁炉,改成了用一百个坩埚冶炼。又将总浇铸时间计算化分成一百份,按不同时间段控制铁水出炉。经过试验后,很顺利地就完成了第一个构件的铸造。

接着就将剩余十三个大件模型一次做好,日夜不停、连续不断地浇铸。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将十四个主要构件全部浇铸完成了,还提前了工期, 自然是好不欢喜。

作者今天不说万佛金塔,只讲这个冶炼铸造方法:就是随便找一块靠近崖畔的地方,挖一个半圆坑,坑周围再垒砌或挖掘成一条环形槽式炼铁炉,铺上炉铛。简单到保证匠艺人能站在半圆坑内鼓风,炉槽上面可以添加煤炭即可。

又发明了一种叫“拜”的鼓风器。这个拜很简单,在半圆坑的土墙上开一个方形扇面风槽后沫上胶泥,在拜的出风口处装一个只出不进的单向风门(胶泥洞口内挂一块牛皮),将压缩风引入炉槽底部,隔一段距离再装一个阻风门,或者分别用几个拜分段鼓风,能实施分段提供压缩风即可。


再用带毛的皮子配合做一个下面类轴可转动,中上部装有单向风门的鼓风板就行啦!在风板上连接一根活轴推杆,由人力行走,往复拉动风板就可以实现鼓风了。

将无数个小坩埚装好钢铁料备投。按需加上坩泥盖后放入炉槽中。实践试验出冶铁所需时辰,根据浇铸频率不停地将小坩埚循环投入槽形炼铁炉。前面投过浇涛完毕,后面接着再投,就实现了无限循环。

铁水熔化后浇了一埚紧接着再浇一埚。循环炉可以保证无数次循环投料,成千上万埚铁水连续浇铸。这样,就是再大的构件也可以实现一次性完整铸造。

但建造这样的炼铁炉却相当简单,后来的铸匠手艺人将工艺小小型化以后,甚至可以到农村去走村串户流动经营,铸造犁片与犁铧,实为一次铸造工业之革命创举。

小坩埚冶铁法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是坩埚内装的是纯铁料,利用将要报废的坩埚倒过来做坩埚盖,基本没有或极少有铁水内的原始杂质。

这样就免除了冲天大炉需要燃料与铁料混合,改变合金成分的缺陷。浇铸前还需要清除杂质的时间,也提高了铁水纯度,保证了铁水浇铸温度,提高了浇铸速度与铸造件质量。


小坩埚的制作材料更是府谷县遍地都有的坩兹泥(高岭土),与炼铁时烧剩了的兰炭沫子,按比例配合后捣成泥,手捏或模具拓制成坩埚,晾晒烤干,即可投炉使用。

这个铸造技术一直使用到现在、已经一千六多年啦!当今也只不过是电鼓风机代替了“拜”而已,其它铸造浇铸方式依然非常适用,特别是超大铸件。一座不大的炼铁工坊就可以浇铸几万斤的特大铸件,甚至突破了铸件无限大。

但是,这种铸造方法也并非没有缺陷;因为工坊需要的场地太大,燃料消耗也太多。当然,放在今天还有环境污染问题。

就从那一刻起,府谷的铸造技术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飞跃。无论再大的铸造构件,很方便地就可以实现一次性整体完成铸造了。而且炉温也有所提高,可以方便地按要求调整合金成分。

赵冒梁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赵冒梁音乐铁钟。比如一口铁钟有八个八卦钟耳,先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分成外观一致、不同厚度或截面形状,分别浇铸八级音调钟耳。不等冷却无接缝浇铸中上部钟体,很容易就实现了钟耳与钟体的材料不同。铸成后用不同的钟锺,不同力度敲击不同的钟耳,一口钟即可演奏出非常优美的乐曲。此为天下奇物,这也算是一句题外话。


铁塔铸造完工后,赵冒与董臣二位工匠头领,就没有再回到长安,在银城县定居下来。通过年深日久的实际检验,又在老高川境内某一个地方,发现了特别好的坩埚材料和能提高炉温的煤炭,二者同在一个地方存在,肯定是得天独厚了。

是自然物产将赵冒与董臣留在了老高川,随后二人就在此地依靠这项技术谋生,此项技术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经过了多年实践经验的摸索积累,坩埚质量不断提高,竟然形成了独门绝技。将坩埚寿命延长很多,又将成本降到更低,其核心配方却密不外传。

作者年青时当过箍漏锅匠,也用三、二两的坩埚冶炼铁水补锅,曾想学到这门坩埚绝技。在我的诚心拜师之后,董臣梁的铸匠师傅只同意免费赠送我足够用、制配好的坩埚材料,但始终没有得到这项配方技术。

就是在今天,这项坩埚技术仍然有实际意义,如果将赵冒梁坩埚技术再提高,生产现代工业坩埚,或许也是府谷县一个很好的创业项目。

如果没人引起重视,过不了几年就会失传,再好的技术也就自然消失了

成吉思汗也是因为掌握了这个铸造技术,再大的火炮铸造,都可以随军实施。甚至在战场上实地铸造一门大炮,只使用一次后再炸碎,带着铁块随军走,方便运输。需要时再铸,因为太大的大炮随军,运输确实很困难。


凭着这个铸炮技术威吓,一代天骄才能称霸世界。再坚固的敌方城堡,只需要一炮即可轰塌,守城将士就可想而知了。凭此一技之能便通袭了欧亚两洲。这也是加了一句真实的佐语。

只是近些年随着机械化流水线生产,铸造产品成本更低了,使这项曾经给府谷铸造业创造了一千六百多年辉煌的独有技术、有失传与消失的可能。作者心里总觉的有那么一丝丝说不清的情感,就写了这么一小段,权当一份历史档案吧。







 作者简介 


镜翁,本名张玉玺,祖籍登州,1950年出生于陕西府谷。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汽车设计制造专业本科毕业。又先后在榆林财贸学校和北京商学院进修,学习财务和企业管理。

信守中庸,无党无派无宗教。年青时转战湖北、四川、陕西等三线建设工地十数年。一生只服务于国家第二冶金公司和陕西府谷商业储运公司。

历任教师、工人、技术员、车队长、副经理、经理、董事长。国家内贸部华运榆林公司总经理等职。

天性好为人先,创造了国家及府谷县多个第一。在府谷任职公司,始终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成为全国行业先进典型。其管理经验经国家商业部宁波会议面向全国推广。将企业个别职工,培养成商业系统全国劳动模范。

作者从十六岁起任小学教师,六十一岁退休,为国家工作四十五年有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财政收入只有几百万元的时候,主动走出山城,与国务院各部委和国家大企业联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全县引入域外资金达三亿多元,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舟辇作用。

九十年代后期,依特邀专家身份转到山东工作,定居济南。

作者毕生从事工科职业,曾编写过汽车专业大学选修教材。为清华大学创办实习基地,在清华大学设有奖学金。还担任过国内多个汽车厂技术顾问。获得国家专利一百二十多项,基本已经实施。有的产品,曾占全国市场八成,还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国内每辆载货汽车,或多或少,都有作者的技术或研制的配件。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涉文学创作,先后两版发行过《府谷名胜故事选》。退休以后,陆续完成《镜世义商》和《镜世书场》两部作品的创作,校刊《易数﹒珍方》,均已出版发行,正在编纂续集。所有作品均为史志体。犹如根雕,九分天然,一分工艺。

年近古稀时,方学识玉、琢玉、治印,并有孙子选句横幅、梅花篆书、手写中堂、绣品中堂等作品留世。


来源:府谷文化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