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曱甴?渔村骂人的话,神府人居然也经常说

  • 风里有诗句
楼主回复
  • 阅读:6116
  • 回复:0
  • 发表于:2020/10/8 8:39:01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府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曱甴?这是个啥字嘛?咋念?甚意思?……
初次见到曱甴,我也以为是网络恶作剧,就像“囧”,求标新立异却没有传承,所以《通用规范汉字》都没有收录。
曱甴,音“嗝咋”,gezagaza。最近网上骂渔村那些黑衣蒙面人搞破坏的行为,经常用曱甴这个词。意思呢,一般人也都不甚明白,根据语境能看出是贬义词,大致指没有人性的坏人。



你确认曱甴只是渔村人用的词?
网友甲:我们浙江乐清也用曱甴,指蟑螂。
网友乙:我们云南昆明也说曱甴,指跳蚤。
作为一个府谷人,你听过geza这个词吗?
回答是肯定的。
府谷方言用(geza )骂人,属于比较狠了。可是,geza怎么写,是圪渣、圪咋、嗝咋、噶咋,
文学文本中倒是确有“圪渣”这个词,但它是指“附着在器物上的干了的粥、糨糊、泥浆等”,如曲剧《卖丫环》:“吃锅领、锅圪渣,一天叫你喝两顿,看你丫头怕不怕!”
从情感色彩考量,府谷话骂人用的“geza”显然不是上文提到的干粥(锅巴)这个意思,而更接近“ge疗子”,也就是今日网上骂渔村人用这个“曱甴”。
解释曱甴,要从造字以及字的本意说起。
现在,我们都认识“蝎”,这是一个形声字,左边是形旁,表明是一种虫子;右边是声旁,音读“歇”。
可是如果上溯,就是发现蝎本来是一个象形字。




象形演变为形声,是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东汉许慎时期,形声字大约占86%。现在的汉字,超过90%是形声字。典型的像渭河的“渭”,先有了“胃”这个读音,需要文字记录时,考虑它是一条河,所以就造出“渭”这个字来。
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化学元素名称,大多是按形声字造字的,大家熟悉的如清华大学学生朱令被投毒那个化学元素“铊”。
我们要明确,一定是先有了语言,才有文字,而且语言通过口口相传保留下来容易的多。文字在古代很不普及。很多方言语素,只保留下来了语音,没有相应的文字,或者只能用别字、同音字代替,相当于六书中的“假借”。
“曱甴”是象形字,正是早期“蝎”字的一种写法(异体)。



我考据“曱甴”为蝎(蜈蚣)有三个依据:
一是从象形字角度分析,“曱甴”更像蝎,而不像蟑螂、跳蚤。
第二,府谷方言(陕北晋语沿河方言府谷片)中,至今把蝎叫“ge疗子”,把蜈蚣叫“毛zaza,这两个词中的geza正是曱、甴的发音。
第三,在府谷方言中,有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活语言叫“geza”,用于骂人,和今天渔村人骂人的读音一样。
如果“geza”就是“曱甴”两个字,显然用的是引申意。
《辞海》没有收录曱甴这个词条,教育部发布的8105个《通用规范汉字》中也没有这个(包括三级字)。
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有“曱甴”这个词,音gaza,意思是蟑螂。但是,这个词条源头来自哪里,并没有说清,所以不能说蟑螂这个解释就是唯一的。
结论:曱甴,象形文字,本意指蝎子、蜈蚣一类有毒爬虫,引申专指心狠手辣没有人性的坏人。
曱甴作为文字已基本消失,使用频率极低,但在一些方言区依然保留了“geza”这样的语词,这个方言区及包括粤方言区、吴方言区,在陕北晋语沿河方言府谷片至今依然使用。
有一个问题,本博还没有想清楚,陕北府谷离南粤(包括渔村)、江浙数千里,这个方言究竟是北传南,还是南传北?

来源:平鸣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