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陈出新:关于府谷长城保护的独特意义的几点认识——出席“长城保护”高峰论坛的发言

  • MJID1599000132
楼主回复
  • 阅读:7113
  • 回复:1
  • 发表于:2020/11/9 8:27:18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府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关于府谷长城保护的独特意义的几点认识……

(出席“长城保护”高峰论坛的发言)

陈出新/文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很荣幸有机会出席本次“长城保护”高峰论坛。作为一个府谷人,我对长城的感情是不言而喻,注定也是一往情深的。我的第一本散文集书名就叫“长城内外是我家”,在那本30多万字的集子里,基本骨架是以府谷长城为主线,在近50篇的文章中,我将府谷境内山上梁峁,河流沟底的每一个折皱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韵味,其所折射的时代影响以及意义,但凡力所能及就钩沉探赜,稽古释新,生怕将我们府谷境内以长城为代表的曾经的辉煌有任何一点的被忽略,被遗漏,被误解,被歪曲。所以,凡有阅读过那本书的人们,谁都知道陈出新是府谷人,府谷有长城,有墩台,府谷人民现在还生活在宋元明清的城堡内,村寨里。他们的处事行为仍然遵循着过去一千年,中华民族正宗传统礼乐常规,他们的说话交流所操之语,仍然坚守着唐诗宋词的韵律,说着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王实甫当年写作时所使用的词句,他们仍然活在元曲,《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的情景中,这也就是府谷人身上所展示的神情风貌为什么总是和美大方,俊朗机智,生动精彩的外刚内秀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有人记得,三年多以前,府谷县的各大主流网站盛传一篇关于府谷话的文章,说“府谷人把女孩漂亮叫‘国香’,把品行不正叫‘灰人’”,其实这是我研究府谷方言的第一篇文章“府谷方言漫话”里的句子。同时,这篇文章是我第一次向《榆林日报》投稿,《榆林日报》第一次以“文化揽胜”的栏目整版刊出。第二年农历二月二,《榆林日报》登出我的介绍府谷民俗的“二月二,炒豆豆”,这篇文章登出的同一天,有着世界影响的中国第一大网络媒体“今日头条”也在同步头条刊登,并且配以十分精美恰当的“炒豆豆”图片。紧接着第二天的《陕西日报》以“府谷县独特民俗——二月二,炒豆豆”为题,一字不差地全文刊载。一时间,全国主流网站几乎快被府谷人的“炒豆豆”给炒翻了天。还有一篇我写府谷的“黄米糕”在《西安日报》发表,也是在当天的网上瞬息传开,一时间惹得网购“黄米油炸糕”的帖子十分火爆,就连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同学都来请教,府谷的糕是如何做成等等。这篇文章后来又传到内蒙,不久,《鄂尔多斯日报》就以“家乡的糕”全文刊出。大家知道,东胜那个地方居住着大量府谷人,他们吃酸粥,大烩菜,炖羊肉,醮素糕,无时不在想着老家府谷的水土茶饭。这二年,我写府谷的文章又够一本书出版,我从寨山遗址写到战国墓葬群的清水枣林峁遗址,从黄甫李氏中医世家写到柴家墕“文武人才占尽府谷半壁河山”的柴氏家族文化,从实地考查的长城府谷写到“甲骨文中话府谷”,“府谷话中的古汉语运用”等等。什么叫专家,我认为,对府谷人而言,热爱家乡土地上的一切并把它书写传流出去,让中国让世界人民认识府谷,了解府谷并试图以介绍府谷为荣,这就是专家。)



去年,榆林电视台大型纪录片,50集《榆林长城纪事》府谷段共八集,我作为府谷文化学者全程参与,主要将围绕府谷长城所有文化遗迹、景点、古镇、历史事件与人物以及著名风俗、饮食等,总之,凡能和长城有关联的所有题材想方设法尽量收集到镜头中去,这就是我的责任。力主突显我们府谷就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我们府谷人就是在长城文化熏陶下的懂礼识体爱国的人民。我的目的总结成一句话,我们府谷是一座文化富矿,我们府谷人民生存生活的这块土地就是一块得天独厚的文化沃土。这也是我废寝忘食,积劳积怨陪伴电视台整整八天的动力所在。当然,在这起早贪黑的八天时间里,我的感想领悟颇多,其中的收获体会让我一方面倍感荣幸,另一方面也终生难忘。



在这八天时间里,除了白天下乡参与拍摄,晚上回来利用休息时间,我将白天行程采访写成八篇文章,题目就叫“拍摄采访记行”。其实就是随着电视镜头的推进,我又用文字将墙头,黄甫,麻镇,清水,哈镇,木瓜,孤山这些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遗存,翻古越今,剔抉补漏,更加全部介绍堡寨昔日的光彩和过去辉煌的厚重。

《榆林长城纪事》在府谷的拍摄结束后,我又以一篇拍摄小结作为对摄制组这些年轻人为府谷人民吃苦耐劳,不畏酷暑日晒的付出的感谢。其实也是代表我们府谷人民对人家外地专家,文编,技术人员的衷心感谢。这篇总结稿加上我的八篇“拍摄记行”后来传到“榆林传媒中心”,没想到竟然愽得中心领导采编制作员工上下一致的好评,还曾引起榆林媒体界的轰动。事实上,延绥防线长城涉及榆林全市五县一市,但是,除了咱们府谷为摄制组即时表达了衷心地感谢外,还没有哪个县对这么大的文化动作做出任何反应。我的这一组文章后来在纪录片播出的同时,《榆林日报》在“文化揽胜”以两个专版分上下两部分全文刊出。这样就使得“榆林电视台”这次史诗般的文化工程在我们府谷段,最终以既有电视实录,又有文字叙述的图文并茂的动态兼静态的纪录全面而大功告成,圆满结束。



这次拍摄结束后,我拖着憔悴疲惫的身躯回到清水,不管大人小孩见了我都要问。乃清,你跟上电视台这么多天,人家一天给你挣多少钱?一句话问得我哑口无言,当时直感到还有点冤屈,但是,说不出口。为啥呢?挣钱的事根本就想都没想,我的感慨是,在那八天采访中,摄制组晚上可以睡个好觉,而我每天回到宾馆大多时在八、九点,十点,在匆匆睡够二、三个小时之后,我即开始在手机上写作。那八天的睡眠时间几乎维持在二到四小时,一般是半夜起床开写,赶早晨六点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文章写成,然后洗脸,早餐,八点随队出发采访。就在工作进行到第三天,宾馆通知我搬出一人单间,没办法,摄制组让我和开车的小马住在一起。没想到,小马同志是无鼾水不睡眠,而写文章是断不允许有雷声轰隆在头脑里滚动。无奈之下,我就跑去亲戚家过夜。亲戚家条件很差,阴冷潮湿不说,还彻夜蚊虫声不断。但是,它不打断我的思路,能集中思考,顺理成章。就这样,在后边拍摄采访的五天时间里,我每天早晨六点,从亲戚家走到宾馆,先洗个澡,然后早餐,然后随队出发采访,然后再到亲戚家过夜写作。说一句实话,我的这次全心身投入到府谷长城拍摄,从始至终都是我自愿自发的,用我们府谷一句老话“那叫个人儿寻的,个人儿辄揽的”。记得当“榆林电视台”六月份公布“榆林长城纪事”工程启动时,我第一时间给榆林电视台导演,也是咱府谷人张文斌打电话,我说这次在府谷的拍摄我要参加。文斌立马答应“行”。因为文斌在榆林学院六十周年校庆时,听过我的一个发言,就此我们俩人认识,当时他还邀请我参加他主持的一个叫“走出榆林的骄子”栏目,可见他对我的印象深刻,知道我对府谷文化研究的功底。我为什么要执意参加府谷的拍摄,因为,针对过去多少年府谷举办的大型介绍推广府谷形象的宣传活动,总觉着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凭着我对府谷文化的了解认识,我有义务担当起树立府谷文化形象的责任,而且是义不容辞,任劳任怨。



现在,榆林电视台的《榆林长城纪事》的播出马上接近尾声,从效果看,这是榆林市文化电视纪录史上的一件盛事,尤其在府谷境内拍摄的八集制作堪称精品,它不仅为后边的拍摄制作提供了范例,而且是将我们府谷境内延绥防线五营堡数墩台大小著名历史遗迹、人物事件比较全面完整地得以体现和作为永久史料得以保存,为后世子孙的研究借鉴提供了丰厚的学习储备。


最近一段时间,每当回想起去年的参与拍摄的紧张时光,总不免泛起一丝惊叹,为什么?因为我是去年年底退休的,论年龄去年我已是六十一岁的人了,为什么还要那样地奋不顾身?说到底这就是情感,对家乡长城热爱的忠贞不渝的情感在起作用。就在前几天,我还在一篇文章中说,别人对长城只是游客,欣赏观看而已。我们府谷人不一样,长城乃是家人中一个。它既没有老去,也不会消瘦,它天天活跃在你面前,还是那般生动,那般老劲。人们中没有人会遗忘它,更无人有过它哪一天会死去的想法。总之,长城在老家人的眼里就是一位永远常青的老爷爷,我们大家就是他身边的小孩童,一代接一代。他高卧荒凉,但是,却与我们近在咫尺。他不属于谁家哪姓,可大伙都当他是亲人。他是我们的守护,心中的支撑,更是托起希望的脊梁。有关府谷长城的话题,我常讲:



一个遗迹就是一段历史,一个遗迹能将热爱遗迹的人带入历史,这就是历史遗迹的魅力所在。

我们是长城身边长大的,热爱长城是我们的本性。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长城,我们会失去许多精神气质,会失却艺术创作方面的灵感,那样的损失是很凄惨和黯淡的。所以,多关心长城,你获得历史的栽培,增加文明的厚重感自然是不言而喻。就连你那文创的手下也会是妙笔生华,描长城如画彩虹般起伏浪漫,海天相接,精彩恨不将月亮把玩到喘息。

爱长城吧,没错!

我只所以倡导府谷人不要忽略长城的存在,对长城要有爱戴护惜之敬重,关键基于以下几点的认识:



一、我们府谷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守长城、修长城的后裔,这其中包括“世袭罔替”的军户,随军提供后勤保障的“官商”,大户人家受命迁徙而来的仆夫杂役,游走行商的盐贩、粮贩、日杂小贩,以及大量朝廷命官拖家带口的落户。(这里有像黄甫红泥寨王家是成化初年到达。像府谷城里的苏家,杨家,吴家,袁家,阎家,城外的柴家墕柴家,黄甫川口的杨家,河畔渡口老刘家,这些人家来府谷时间不会晚于大明中后期。)而府谷境内的营堡,墩台,城墙的集中修建也就在这个时期。说明什么?说明长城的修建是我们祖辈中人亲手起建的一项伟大工程,长城就是祖辈留给我们府谷人的祖产,爱护长城是每一个府谷人的神圣职责。守住这份“二亩四分田”就是守住了祖业,否则,我们便是有愧于祖先。有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府谷人完全可以以“长城人”自居,担当起长城的重任,保护好长城对每一个府谷人责无旁贷,是历史赋予的使命,神圣不可推托。


二、是长城才使我们府谷名正言顺登堂入室正式进入国家序列,成为国家重要名册的一员。府谷从北宋、大明始,一直肩负着国家边陲防守重责,但是,府谷的建制、村镇、堡寨真正列入国家正史是从明朝确立,此后再无更改,一如既往。大家不要小瞧那些散落在全县村镇的大小院落、城墙、府衙、庙宇道观、戏楼,它们的落成基本是和墩台、边墙、堡寨、城池等国防建设工程同时动工起建,如黄甫,清水,木瓜,孤山,镇羌等营堡,这些国防建制所需的每一分钱都来自朝廷拨款,它们是堂堂正正的国标建筑,代表着整个中国最高规制。所以,我认为所谓“长城保护”应该不单指长城的保护,而是重点保护长城在内的古建,古迹以及急需抢救的文物修复如清水的“老爷庙”壁画,它是铭文记载修建于明洪武年。“老爷庙”的几个大殿正梁,无一不记载着主持修建的总兵、副总兵、参将、镇守、把总的名字,而这些人在《明史》里是确实正名的军政大员。他们既是镇守边疆的将军,同时也是参与军事堡垒,地方公益修建的主事要员。另外,从全面军事建制看,长城作为防御要塞肯定是十分重要,但是,坚固的防守离不开充分的后勤保障,工商百业,礼乐文娱等场所。所以说,保护长城应该包括古城、古迹、古文物的平等对待。否则,单纯保护长城尤其显得内涵不够丰富,也缺乏历史认识的厚度。



所以说,是长城的修筑使我们府谷人进入国家正史,抬高了府谷人的地位,光辉了我们府谷人的形象,扩大了我们府谷人对外的影响。当然,集合中国历史上发生在府谷境内的重大事件如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以及抗日战争期间,作为东北挺进军总部和黑龙江省政府首府的驻扎地和首府的设立,本身说明府谷作为长城边陲重地,它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三、长城的修建对我们府谷人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性格特征以及风俗、语言、饮食等文化因素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关键作用。

首先,长城代表着一国之安危,是国家武威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生活在长城以里,营堡边寨的府谷人,从小就将爱国爱家装在心里,肩在背上。在他们成长的潜移默化中,无时无刻不将国家的强盛作为己任,无时无刻不将长城坚实的形象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榜样。我们从过去一千年和长城耸立府谷五百年间看,发现府谷著名历史人物无一不是忠良杰出,为国奋勇的大义猛士,他们中很少听说有奸佞不孝的民族败类,乱臣贼子。到了近现代,根据我的了解调查,所有那些在外工作的府谷人,无一不是各个岗位的佼佼者,绝没有因为你是哪里人而拖累那个地方名声不佳的恶评。说明长城的正面硬气直接影响到我们府谷人的成长,性格的形成,决定着我们府谷人的聪明才智,人生走向。

其次,长城虽然是封闭的,但是,府谷境内的长城却留有大量出入自由的“口子”,从而保障我们府谷自始至终和周边民族保持着友好往来,密切交往。这也就是我们府谷人从不保守,胸怀宽广,善交朋友,四海为家,勇于拓展的性格特征的渊源所在。因为我们深受草原游牧文化豪爽浪漫的熏陶,铸就了我们府谷人勇敢豪迈,敢作敢为,视天下为友的视野格局的清正爽朗形象。事实也是,我们府谷人从古到今就属于“打折腿骨不认输”的那种男子汉气派。这一切都归于长城边界口子所赐,也是我们府谷人区别于其它地方人种的不同之处。



第三,府谷由于当初修筑长城、守护边疆的军户,官吏,商人,百工巧匠以及游走浪艺人均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因而形成府谷文化中的多元复杂,营养丰富。展现在府谷人身上就是表情生动活泼,处事公平合理,人样俊巧端庄,头脑聪捷伶俐,表达机智幽默,语辞丰富多样。就以我们的府谷话为例,我们的方言中不仅掺杂着许多匈奴,鲜卑,蒙满等少数民族语言如:豁拉盖,圪泡,圐圙,隔应,央告,稀罕,耷拉,掏腾等;而且,还有许多词语的发音,语义是来自江南一带,如鞋hai,浙江人也读hai。如上街gai,浙江人读gai。如府谷人作为长辈对下一辈过分亲昵或男女间关系中,男人会将心上人女子叫“奴奴”,而这种亲密表达在江南也是一样,如昆曲《凤仪亭》中,董卓将美女小可人貂蝉就叫“奴奴”,和府谷人叫“奴奴”时的神态,发音语义活拓拓像。说明我们府谷人中许多的祖上是来自江南的南京,苏州,浙江一带。所以,我们府谷民风习俗语言中含有许多江南文化因素。当然,影响我们最深的是来自河对岸的晋文化,我们口操之语就是晋语,我们的建筑住所,丧葬礼规也是来自中原正统的晋地。所有这些都是因为长城,是长城的修建把我们府谷人从四面八方,祖国各地汇聚在这里,从而形成我们府谷人优越于其他地方的许多特性优势。所以,作为一个长城的子孙怎能不爱长城呢!


以上是我对此次大会的一点感想,仅供参考。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

2020年11月4日





 作者简介 


陈出新,府谷清水人。1982年7月毕业于陕师大中文系。先后执教“榆林学院”“渭南师院”。作品发表于报章、杂志百余篇,内容多为文学类,文化类以及文学评论,方言研究,历史、考古、文明史等。


(来源:府谷文化)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诗冰
  • 发表于:2020/11/9 14:16:49
  • 来自:芬兰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来康康
来自手机版
(0)
(0)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