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一天内三地通报!阳性、阳性、阳性!冷链为何屡次成为疫情风险点?

  • MJID1599000132
楼主回复
  • 阅读:7721
  • 回复:0
  • 发表于:2020/11/14 8:17:34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府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11月13日,据山东梁山疾控官方微信消息:11月12日,梁山县在对进口冷链食品检测中,发现1份外地销往该县的进口冷冻牛肉制品外包装标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梁山县立即启动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对涉及到的进口冷冻牛肉制品和运输车辆全部封存,对相关企业及周边环境全部进行消杀,对密切接触者全部进行集中隔离和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提醒广大市民: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良好习惯。


武汉冷库检出阳性

连夜应急处置


11月13日,据武汉市卫健委官方网站通报:11月12日,武汉市疾控部门按照武汉市关于“对进口冷链食品检测全覆盖”的要求,对“中食武汉冷藏物流有限公司中央直属储备肉冷库”(以下简称“中食冷库”)冷冻食品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发现从青岛黄岛海关入关的进口冷冻去骨牛肉臀腰肉心外包装样本有3份检测结果呈阳性。市区指挥部迅速采取货物封存、人员排查隔离、场地消杀等应急处置措施,连夜对冷库外环境和工作人员进行采样和核酸检测,并同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经查,该批次进口产品共27吨,1006箱,原产国为巴西,厂家注册代码2015,由巴西桑托斯港出关,8月7日在青岛黄岛海关入关,存于青岛润渤冷库,8月15日出库,8月17日抵达武汉后一直储存于中食冷库,未流入市场。截至11月13日7时,对涉及的冷冻产品全部封存,环境全面进行消杀,中食冷库200个环境样本及其112名职工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天津一冷库1份混检样本

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据津云报道,11月12日上午8时31分,津南区疾控中心在金福临冷冻批发市场一冷库内排查发现1份混检样品阳性,目前该市场已被封控。据悉,11日通报的静海区比目鱼外包装阳性的货物正是从该市场进货。


11月11日17时,静海区排查发现台头镇杰群水产批发店1份进口大比目鱼外包装涂抹样本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经溯源,该批货物来自津南区金福临冷冻批发市场张某某水产经营部。随后,津南区疾控中心紧急行动,细致推进相关工作。12日晨,采集涉疫的张某某水产经营部贮存在津鑫永利冷库(与金福临在同一大院)进口大比目鱼的外包装、内包装及食品表面涂抹样本,进行混合检测,其中1份结果为阳性,其余511份均为阴性。


目前,该市场已被封控。经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判定4名暴露人员,均已实施集中隔离,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进一步排查处置工作仍在进行中。市卫生健康委已派市疾控中心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处置。


另据悉,目前,静海区已对涉疫水产批发店进行封控。相关人员59人进行了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相关物品和环境样本88件进行了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另据海关总署网站消息,因从印度进口1批冻墨鱼3个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按照海关总署公告2020年第103号的规定,全国海关自即日起暂停接受印度水产品生产企业M/s. Basu international (Unit I)(注册编号为462)的进口申报1周,期满后自动恢复。


进口冷链食品

为何屡次成为疫情风险点?


11月7日至11日,天津接连查出冷链从业者感染新冠肺炎,冷链食品外包装也被检出新冠病毒。此前,大连、青岛等地的局部疫情也均与进口冷链食品有关。


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9日向全国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要求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我境内人员接触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海关、交通、卫生、市场监管等各部门各司其职。


冷链为何潜藏风险大?


记者调查发现,冷链屡次成为疫情风险点有多种原因。  


首先,新冠肺炎病毒耐低温的特性使其在冷链食品表面更易存活。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天津市疾控中心主任顾清介绍,此前研究证实新冠病毒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条件下仍可存活,冷库环境温度较低,适合病毒长期存活。  


其次,各地在进行进口冷链疫情防控工作时,虽然会结合全球疫情最新形势全面收集信息,科学确定抽检商品种类和批次,但进口冷链食品数量多,抽检难以发现所有病毒。  


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受封存场地、检测能力、消毒设施、人员配备等因素限制,难以做到对所有批次取样检测。  


此次涉事的天津海联冷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冷库面积7500平方米左右,最大仓储量约1200吨。公司总经理张彦起表示,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防疫,但此前没有强制规定冷库企业对货品全面消杀。  


首农(天津)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主要提供进出口商品的仓储、分拨和配货服务。公司副总经理郝学志介绍,在此次天津疫情发生之前,公司就要求凡是进入库区的人员都必须提供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还会对所有出库货物外包装进行消杀,防止病毒传播。  


郝学志也坦言:“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疫情传播,我们无法判断病毒潜藏在外包装、内包装还是食品本身,全部检测的背后是巨大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  


此外,装卸环节成为防疫的难点之一。记者在北方某港口看到,进口的冷冻集装箱货物进入冷库时,各类冻品需要装卸工人一件件手工掏箱,然后再用叉车转移至冷库中储存。  


记者在华东某港口采访了解到,许多地区装卸冷冻海产品的工艺落后,由于冷冻海产品多是件杂货,必须由港口装卸工人下到船舱,将货物一件件搬抬到网兜,再由吊机吊下船。


冷链防疫

还需协同作战、人物共防


业内人士表示,按照《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要求,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我境内人员接触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可以从源头上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  


国内冻品和水产进口供应链服务平台优合集团天津分公司总经理王丽表示,进口冻品的消毒处理工作应避免降低口岸通关效率,造成货物积压滞港。她认为,进口冻品在进入冷库、未流通至市场之前是进行货物消杀的较好时机,而且各流程应避免重复消毒。同时应注意保护货品外包装,避免二次污染。


一些码头管理人员和工人建议,相关部门应组织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对冷链食品装卸装备进行升级换代,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接触风险。同时推广使用紫外线灯,对冻品进行不拆包装照射,最大限度地用现代科技提升疫情防控水平。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何鹏表示,针对冷链食品导致的疫情传播,必须始终坚持人物共防策略,如果源头管控工作存在疏漏,就会增加疫情局部传播的风险,增大防控成本。 


何鹏建议,冷链相关从业人员要增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食品。装卸工人在装卸来自有疫情发生地区的进口冷链食品时,务必全程规范戴好口罩,避免货物紧贴面部、手触摸口鼻。穿戴多个防护用品时,务必确保防护口罩最后摘除。 


顾清建议,消费者不要采购没有明确来源信息的冷链食品。选购冷链食品时,应正确佩戴口罩,避免徒手接触食品表面;购物后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洗手前,双手不碰触口、鼻、眼等部位。



新闻来源:新华视点、武汉卫健委、梁山疾控等综合

转载自陕西都市快报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