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段育霖:相逢何必曾相识

  • MJID1599000132
楼主回复
  • 阅读:47500
  • 回复:0
  • 发表于:2022/6/28 15:06:03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府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夜晚,那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梦境。也许是因为酒精的燃烧,一幅榆林历史文明的画卷在梦中萦绕,是那么清晰,又是那么恍惚。梦醒后,我努力还原梦境中榆林历史文化画卷的脉络,究竟是我看到的?还是我梦到的?急切地寻找梦境中文字的出处,终于在微信收藏中看到了保存着的老乡沈明志(出于我的景仰,就叫沈老吧)撰写的《榆林文化让历史告诉未来》,那一句“为什么中华文明进步史的每个重要节点都跟榆林有关?”的设问,就把榆林放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制高点,能有这样思考的人可谓廖若晨星。作为榆林人,我们对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印记、文化符号、风物遗存,都能如数家珍、罗列若干,但像在这篇文章中能从历史文化积淀、红色精神传承、现代文明生机三个维度进行深度考察分析、又思路缜密地立体呈现,确实属于大手笔、大史诗,体现了大气魄、大格局。

这篇文章中从远古史前文明切入,把榆林放到中华文明的发祥、中华文明的捍卫、中华文明的拯救、中华文明的复兴坐标体系上,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进步史的每个重要节点都跟榆林有关,榆林在中华版图上竟然是如此稀世伟大的一块宝地。如果我们把文章中的每一个点展开研究,都能写出一部厚重而鲜活的历史。我不由地为家乡有这样一位文章大家而惊叹、自豪,不由地感受到这位从家乡走出、自学成才的前辈的鞭策和激励。

说起来,我和沈老来自一个乡,作为晚辈的我从小就熟知他的名字,每每听闻他的事迹。小时候走亲戚还经常路过他的老家——沈家峁村,村里的必经之路上有一棵周围乡村少有的古榆树,苍劲古朴,高大茂密,奇特的是,在冬天里光秃秃的树干上有几团黑绿色的植被,大人们说那是树寄,究竟是什么,当时也搞不清。树下面有个小庙,看着让人不由地生出敬畏之心,这是一个有历史的村庄,长奇树、生奇人、有奇闻。

多少年来,我和来自家乡的同学、朋友、老乡相聚时,每每听到大家对他为人为官、做事做文方面的赞肯和敬仰。可惜我一直无缘谋面,只是从他近年所写的文章中领略他的文采、感悟他的思想、聆听他的声音。通过读他的每篇文章,都能感受到有一种政治家的高度、哲学家的深度、历史学家的宽度、文学家的风度、思想家的锐度。

他的为人、治世之道难能可贵。工作和生活中既深受传统文化的濡染,又严守***人的准则。据他本家人说,当年沈老任县委办公室主任时,因为没房就住在办公室。一次孩子来了不小心把办公室放着一台电视机碰到地上摔坏了,沈主任自己给买的赔了一台。办公室很多人说不需要赔,自己单位有修理工,修一下就行,何况这么多财产都是由县委办管理,主任弄坏一台电视机根本不需要赔。但他坚持说,弄坏的是公家的财产,而且是由自己的孩子弄坏,不是自己在工作中用坏的怎么能不赔,这种公私分明、坚守原则的风范是无形的示范。

同时沈老又是一个极其注重感恩的人。当年由于被大学拒之门外,在生活和精神极其困顿中,是他的两姨(表兄)把他拉扯到公社做宣传队员,才一步步成长起来。此后几十年,逢年过节都是用他最好的烟酒去看望他的恩人;一旦两姨有什么需要,他都必须是不遗余力,还经常给家人念叨,没有两姨的拉扯,就没有咱的现在,所以必须牢记。

如果我们仔细读一读沈老写的《厚积落叶听雨声》,这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好阐释。理想的人生,开悟始于读书、觉悟终于为文。在从读书、察世、阅人、悟道、修身、养心、为文的七部曲中,有多少思想的火花、人生的真谛、生命的价值,可以说是新时代的千字文、弟子规,读之逾深、悟之逾彻,读之逾细、悟之逾美。譬如他谈修身的20字——“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 这是他对修身精辟的总结,也是他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

他的学问之道、治学精神令人敬仰。虽因历史和客观原因,贻误了上大学的黄金时间,却并未影响他孜孜不倦求学的劲头。从他拉出的读书清单中,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吸收的知识养分极为丰富、形成的知识架构极为系统。听说散文家梁衡曾经当面对沈老说“我读了你的很多文章,发现你读的书比我多”,他虽不是皓首穷经的教授、也非出身名门的学者,但却达到了阅读中华文明几千年留下的经史子集等古典文献时都能畅读原文,不需任何翻译。他所写出的有关榆林历史文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用世界眼光、历史眼光,从相应的时空高度进行扫描、分析,都能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找出历史的源头,现实的接口、未来的方向。比如沈老在《清明祭祖》一文,按照常人常理,清明祭祖会写到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祖辈亲人、亲情难忘等。但他这篇文章写的祭祖用的却是大历史观,是对人类文明之探寻。为了寻找祖先,沈老钻到了古书堆里,走进中国历史、走进世界历史。他所说的“文化记忆的唤醒,往往由一种发现激活全盘;记忆不是一个严整的课本,而是一个地下室的活口。”多么闪闪发光的哲理,却又写的生动形象。从神木的石峁遗址,府谷的寨山、寨峁、寨梁遗址,让我们听到了黄帝的童年、青年、壮年的声音,这里能看到鲜活的黄帝及他的活动现场,这是黄帝时代华夏文明的城市群,文章通过遨游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文明的发展,把历史与现实相连接,把祭祖与文明相贯通,这就是沈老治学为文的生动写照。

他观察事物的视角是多维的、他分析问题的角度是辩证的、他认识世界的角度是历史的、他思考探索的角度是世界的。他的思想如星辰大海,闪耀着智慧之光。如果我们想对自己的精神疗伤,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这些平凡语言后面的深邃哲理吧。“人的思想如同人的身体一样,只有吸收系统而没有排泄系统,其生命不会长久。”“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写点什么、讲点什么、做点什么,才是对人类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奉献。”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大对,并且,其中一个对头远离时,另一个劲敌就逼近。避开痛苦和无聊的手段就是拥有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 物质、精神,索取、奉献,生命、时空,如何认识、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变瞬间为永恒?这是对我们的启迪、也是对我们的鞭策,更是对我们的引导。

我感到遗憾,虽为一步之地的老乡,却咫尺天涯,终未谋面;我感到自豪,虽未谋面,但却从诸多与沈老生活共事的同乡、同学、亲戚、朋友那里听闻了他做人做事、为官为文的佳话;我感到荣幸,虽然没有近距离听他的谈笑风生,却可以通过他的文章进行对话,畅快淋漓地品读他那一篇篇书写在榆林大地的文章,边聆听边品味、边学习边感悟,边研究边思考。我深知自己的所想所写,和他厚重的学识、博大的胸怀、超然的见识相比还是很肤浅和片面,但作为一种对老乡的自豪、对前辈的敬仰,就无知无畏,嘴大不识羞地呼之鼓之吧。

相逢何必曾相识,此情此景可追忆。




作者简介:陕西省府谷县王家墩人,现居于西安,就职于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业余喜欢阅读与思考,著有《他乡故乡》《角色担当与能力提升》(人民日报出版社发行)。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