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转贴]2012年莫言获奖后的一点网络摘抄和感想

  • 府谷杨建勋
楼主回复
  • 阅读:1641
  • 回复:1
  • 发表于:2012/10/15 15:51:54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府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2012年莫言获奖后的一点网络摘抄和感想



          其实我是真的没有看过莫言的作品,准确的说是看不懂。前一个月老婆买了莫言的一个短篇小说集,我读了其中的俩篇,看的自己快疯了,但就是不明白说什么。还好今天在小说月刊上找到一篇读后还有点感觉,但很难与诺贝尔奖联系起来。所以决定以后要好好学习!所以不知道说什么,但不说什么吧,又觉得自己太那么个了,至于怎么个,其实自己也说不清。大约这就是没事找抽吧。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就从网络找到一些文字可以说和自己的看法有点一样吧,就姑且凑为一篇可笑的文章吧。(括号中的是自己的看法。)

        三年前,莫言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的仪仗队。贝多芬昂首挺胸,从仪仗队面前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在仪仗队面前恭敬肃立。年轻的时候,我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歌德太不象话了。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尊重世俗,对着国王的仪仗恭恭敬敬地行礼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大约中国是不缺少作家的,只是没有知识分子而已。所以作为作家的歌德自然可以在国王面前恭敬但不妨碍他照样有像《浮士德》这样叩问心灵的经典问世;而作为知识分子的贝多芬则无需这样,他可以昂首挺胸对自己说对国王说对世人说:我是贝多芬!!! 所以你现在可以听到像《命运》这样叩问命运的经典。 同样的道理,作为作家的莫言可以在访谈中谈政府的“无奈”进而去理解国家领导人的“无奈”。但这多少让我们有些不甘心,因为中国甚至是新中国以后都有很多作家,但惟独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知识分子的作家。所谓作家在我看来是通过文字来描写人类的一切的人,因为他们是人,现实中的人,所以在作家的心中自己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但所谓知识分子的作家就不仅要去描写而且要批判甚至是指引,知识分子是现实中上帝,所以在他们的心中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

       他另一部长篇小说《蛙》,主题则是计划生育与悔罪。就这部小说接受许戈辉专访时,莫言说:“我本人也有很深的忏悔心理。我当时就是以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就把孩子做掉了,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这是我们内心深处很痛的一个地方”。可是,当被问及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看法时,他却笨拙地为政府辩护:“中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也是迫不得已。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也是丈夫,也是儿子,也是父亲。他们难道不愿意子孙满堂吗?当时之所以制定这么一个政策,确实是我们国家的人口增长幅度太快了。如果不进行计划生育的话,到现在没准儿已经21亿人口了。从国家利益上来讲,推行独生子女政策是有一定道理的”。莫言这段话如果是真诚的,那他缺乏足够的智识,反之则不真诚。  (我一直认为某人就是一个罪人,历史的罪人!!!另一项罪名是高考扩招!!!我认为所谓的计划生育就是谋杀!而当谋杀成为国策时,这是怎样的可怕!但我们还要好好学习好好执行这样的国策,我到现在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人不能生孩子?是什么让某些人有了剥夺人生育的权利,有时候会想,会不会有一天连那个权利也被限制呢?当然我知道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是开始于八十年代的,但我也明白到九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是怎样的可怕的。我的觉悟不高,所以我很难如莫言那样去体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苦楚,我一直认为在中国所谓的领导就是领导,很难和所谓的丈夫,儿子,父亲挂钩的!我更不明白所谓的国家利益是什么东东,长的短的黑的白的胖的瘦的?我只知道我是一个人!食色性也!从这个意义上看莫言,我只能对诺贝尔奖失望,我就想到鲁迅关于诺贝尔奖的著名说法“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向先生叩头!!!中国还是有人获奖了,但仅仅是一位作家,一位笔名莫言的作家。)如熊丙奇教授所说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查其简历,只有小学毕业。他小学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此前,8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奖,其中只有一位与新中国教育有半年的关系。而美国自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至今,该奖项约700名得主当中,有将近一半是美国人。仅仅芝加哥大学就培养出了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比之下中国国内的大学培养了多少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印度诗人泰戈尔获过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证明印度的文学和文化如何了得。莫言获奖,也不代表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已经进入盛世。而美国这个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5%的国家,光是获得诺贝尔科技奖的人数就已占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日本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5人获得诺贝尔奖。这才是能够证明“多”的“多”。

    (这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难过的话题,关于高考!有一位家长给我说“在目前的中国,高考制度是唯一可行的公平的却最不符合人性的制度!!!”高手在民间呀!!!当高考扩招成为现实之后,造就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却也彻底扼杀了知识分子在中国存在的可能,甚至可以说高考制度让知识分子的存在在中国失去了意义。因为我们不需要体制外的任何有意义的存在,而任何有“意义”的存在在高考制度下都要被纳入体制,而知识分子却恰恰只有不在体制内才有价值有必要。当然我指的是知识分子的心不在体制内,工资是可以在体制内领的。中国的强大只有在教育的成功下才能真正实现!!!)
        

     就诺贝尔文学奖而言,虽然有走漏托尔斯泰、卡夫卡等一代文豪的不良记录,却很少有权力干预、人情走私的丑闻记录。人们追逐这个奖,是看中评奖中相对客观性和权威性,是把它作为镜子,反照我们自己的一些潜规则盛行的评奖。这种奖在评奖之前有纸条飞舞电话频响,在评奖之后有投诉纷来怨声四起。中国人对诺贝尔奖耿耿于怀,被称之为“诺贝尔奖焦虑症”。其实这不是“诺贝尔奖焦虑症”,而是对自己缺乏权威评奖的焦虑症和焦躁症。这种症状的解药,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寻找公开公平公正评奖的配方。        诺贝尔奖让中国人趋之若鹜,历年的诺贝尔奖都牵动国人的神经,中国人是否能问鼎这一国际荣誉成了举国关注的事情,并且经常被上纲上线,牵扯到政治范畴,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是既向往又排斥,若即若离。像当年对高行健的得奖,就曾酸溜溜地说:诺贝尔文学奖实质上已被用于政治目的,失去了权威性。而今莫言获奖,国人又情何以堪?        这是中国人首次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百年来的遗憾终于圆满。然而,一些人会有新的遗憾,因为莫言除了小说写作外,在公共领域几乎是位沉默者,这被认为是背离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主义倾向”。此外,作为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莫言,今年还与另外99位作家一起手抄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迹近自污。记忆力不错的人,还会翻出2009年莫言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的演讲,当时他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超越党派、超越政治”,对深受政治侵扰因而极度期待文字英雄的中国人来说,这活像是一个作家交出投降书。    

     (我一直以为文学和政治就是一对死敌。文学的目的是自由,你看鲁迅的文字(如《灯下漫笔》)就明白;政治的需要是绝对,你读《讲话》就理解了。文学的本质是真诚,你看鲁迅的文字(如他的遗言)也能明白;政治的本质是虚假,你看美国的大选就知道,别提咋们自己的屁事,那些人根本就不虚假,因为他们已经把虚假当做真诚使用了几千年了。文学的意义在超越,是形而上的,鲁迅的文字(如《野草》)也能说明;政治的基础是现实,是形而下的,***问题的处理就是例子。文学的任何成就一旦获得政治的亲睐,那么就像潘金莲遇到西门那样很难逃得脱被游戏的命运了。)
       

     以上文字是我的可笑看法,但可笑不意味着就可以被你笑,想想你是明白的,对吗?但我真的很开心,莫言的文章我没有读几篇,但关于他的评论我看了不少,一直很高的那种。所以他的获奖应该是有理由的,我们自己不懂不意味着他不优秀。我尊重作为作家的莫言,我只是可惜于我们没有作为知识分子的莫言!!!另外有点说明,关于评论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明明自己不行,还要说别人。这点自知之明我是有的。所以你只需要看看就行了,笑笑就好了,忘记这些就对了!!!



 


  
  • 本村人
  • 发表于:2012/10/17 19:31:19
  • 来自:陕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分享.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