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转贴]鸡鸣闻三省——墙头村

  • 春江花月夜
楼主回复
  • 阅读:4813
  • 回复:9
  • 发表于:2013/5/10 8:32:57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府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当黄河穿越蒙晋大峡谷,流经娘娘滩、莲花辿,便进入鸡鸣闻三省的墙头村。据清乾隆四十八年《府谷县志》记载:墙头村原名河边会坪,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此修建二边长城,因此处为明长城榆林镇的最东头,村名由此改为墙头(起),旧属黄甫堡。解放前,墙头村还包括上川(尧渠)、园子圪坝(前园子),解放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尧渠、前园则独立成村。1961年后,墙头村成为墙头公社(墙头乡)驻地。

      墙头为黄河入秦之首,是为“秦源”,其上游西至龙口,河水腾波涌浪,雷吼鲸喷,甚为壮观,两岸皆崖石坚土,水从中流,无泛滥之患,是名为德也,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灭六国,自以为得水德之助也,故名黄河为“德水”。“秦源德水”和“榆塞长城”均为旧时府谷八景,一个村子兼具两景,在府谷绝无仅有,这里确实是块风水宝地。

      墙头是个古村,在府谷已发现的15处新石器遗址中,就有墙头花豹峁遗址,该遗址灰、黑陶俱有,秦砖汉瓦遍地,特别是其山形如一只斑斓花豹俯视黄河,护佑尧渠、墙头、前园则三村,实为一大胜景。在明朝以前,墙头村落多次变迁,曾有蒙古族等百姓在此居住。明洪武二年(1369),有大桃山李姓村民迁到此处,大墙李家现为墙头各家族最早住户,解放前,村民李二、李田汉院中间还有李家立祖窑子。明末清初,陆续有秦、王、谭、张、贺、邬、陶、高、何、周、刘、杨等家迁入,墙头由此人丁兴旺、各业繁荣,成为府谷东乡大村。

     墙头村沿河而上5里有一长城墩台,是大边长城榆林镇的起点,明朝时称“逐虏台”,意为驱除鞑虏,边疆永固之意;清朝建立后,将此台更名为“逐鹿台”,意为满人逐鹿中原,一统天下;新中国建立后,各民族一律平等,又将此台改名为筑里台,意为构筑民族团结的万里长城。一个墩台,承载了500多年的历史,一个村子,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筑里台所踞之山头称梁龙头,远眺如苍龙昂首,啸饮大河,其下为莲花辿,众峰峦如一大池勃绽之莲苞,蔚为壮观。1938年3月中旬,日寇占据河曲县城后,从南元村九梁滩踏冰过河,准备经莲花辿的小辿占领墙头,进而进攻黄甫和府谷县城。当时驻守河防的是国民政府何柱国部队骑二军,该部一机***班占据小辿河神庙,居高临下,英勇杀敌,毙敌30余名,伤无数,日军寸步难行,后日军派7架飞机增援投弹,炸毁河神庙,勇士们全部阵亡。日军渡河后,在徐家梁***杀两村民,逼进墙头村,值此危难之时,全村推举张福栓、李锁柱、王虎定、谭应马、李秉衡五人为代表冒死出村与日军交涉,村民约定,五人如被日军杀害,其妻儿老小由全村人共同抚养。日军一方面因恶战后十分疲惫,同时更惧怕骑二军埋伏,便匆匆在大墙边上放火烧房7间后返回河曲县城,全村百姓始得保全。3月下旬,日军从河曲撤退。9月初,国民政府北路军总司令傅作义率部进驻河曲,召集邓宝珊、马占山、何柱国、南汉寰、罗贵波、续范亭等人举行“河曲会议”,积极抗日。日军十分气恼,疯狂反扑,从9月下旬至次年4月多次派飞机轰炸河曲,河曲上千间民房被毁,军民伤亡惨重,与河曲县城一河相隔的墙头村亦无法避祸,村中房屋几处被炸,村民亦有伤亡。连年的战乱加上土地贫瘠和自然灾害,百姓苦不堪言,许多墙头人被迫走西口逃难。  

      解放后,墙头公社驻地由尧峁迁到墙头,群众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墙头从此百废俱兴,经济、文化、教育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从1958年开始,墙头陆续新建了3个抽水站,把过去的沙坡地改造为高产良田,1975年,墙头大队社员人均口粮超500斤,每个工分分红达一元,全队粮食总产达70万斤,向国家交公购粮20万斤,居全县第一,墙头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墙头一直尊师重教,从1940年的中山小学到上世纪60年代后设立初中、高中,墙头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1974年,孙忠飞考入西安公路学院,1977年,李廷祥考入陕西师范大学,1984年后,李升荣、谭瑞喜、谭玉山、王俊、王林军、胡奇等人陆续考入延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体院、西安矿院、北京大学等名牌院校,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墙头教育誉满府谷。墙头紧邻河曲县城,是府谷二人台的发源地,西部歌王王向荣等人都曾经在此学唱二人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墙头二人台剧团多次到省、市、县汇演并获奖,特别是1979年,在陕西省第四届民间文艺汇演中,该团演员邬果英荣获表演一等奖,团乐队荣获表演奖,墙头二人台享誉三秦,现在,团长王清玉带领墙头二人台剧团仍常年在内蒙、山西和本县演出,深受群众喜爱。教育的兴盛和文化的繁荣,使墙头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

     墙头民风古朴,村中建有祥云寺、三官庙、河神庙。祥云寺始建于明万历己酉年(1608),扩建于清乾隆丁酉年(1764),文革时损毁严重,2000年迁址重建,现为府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主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偏殿供奉关公、三位娘娘、财神、药王等神袛。三官庙供奉天、地、水三官,每年农历六月廿一为三官庙庙会,前后唱戏三天,祈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河神庙在村东南黄河岸上,有一石狮蹲守,护佑墙头渡口平安。1941年腊月,村民刘五汉从内蒙返村,染瘟疫而亡,次年正月初二疫病在全村蔓延,10多人死亡,村民十分惊惧,封锁路口,紧闭门户。到了正月十四,祥云寺达恒和尚在村中倡办灯油善会三天,说来也怪,全村再无疫情。此后,墙头每年开始办灯油会,请僧人做法事,村民转九曲黄河阵,祈求全家平安、一年通顺,以后改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前后三天办会。两个古会期间,墙头在外人士全部返村,呼朋邀戚,十分红火。

      墙头依山临河,阡陌纵横,万绿成荫,黄河如玉带环绕,人称“塞上江南”。墙头人代代相传,村西北大石壁为全村龙头,其高数丈,突兀延伸于黄河波涛之间,每逢盛夏,村中游泳好手在此跳水击浪,个个身手不凡,现在该处建有抽水站,灌溉着全村千亩良田,大石壁还阻挡着洪水侵蚀河岸,为墙头天然屏障。墙头东南7里有石窑砵,每年冬季小雪流凌时,上游的凌片在此汇集,到了大雪节令,石窑砵上段黄河全部封冻,下段则流水依旧,人称“小雪流凌,大雪冻河”,石窑砵被喻为万里黄河第一卡。墙头村南五里赵家山传说为宋太祖赵匡胤出生地,赵匡胤儿时经常在石窑砵玩耍钓鱼,可惜年代久远,真伪也无法考证。

     墙头水美地肥,物阜民丰,每年春季黄河开河之时,墙头鲤鱼、绵鱼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活人参,其价格每斤都在几百元以上,有时还很难买到真正的黄河鱼。墙头是陕西省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花生、西瓜、大白菜被誉为“墙头三宝”。美食美景二人台,黄河入秦第一村,鸡鸣闻三省的墙头,确实是一个值得去的好地方......

大事记



英宗天顺九年(1465),套人孛来毛里孩(黄毛老鞑子)由河曲渡河围攻黄甫川堡,明军力战乃退。

英宗成化十年(1474),延绥巡抚余子俊历时10月筑边墙(明长城),东起府谷墙头村,西至定边花马池。

万历已酉年(1608),建祥云寺。

崇祯二年(1632),大饥,斗米五钱。

崇祯十四年(1641),大饥,斗米八钱。



乾隆丁酉年(1764),扩建祥云寺

光绪三年(1877),自春至秋无雨,灾情奇重,百年罕见,饥民遍野。次年,大旱,疫病流行。

光绪十八年(1892),春,大旱,六月初始落雨,秋粮减产四成。

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月,黄河溢,从侯家口入河曲县城。漫东门外,跨东大街,由许家口入河道。墙头禾田损毁严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灾荒大饥,民皆食树皮草根。

中 华 民 国



十七年(1928),春夏旱,继以冰雹,入冬降雪数尺,奇寒严冷,逃荒走口外者甚众。次年,春旱,七月初落雨,秋粮减产三、四成,米价大涨。

二十四年(1935),8月,黄河南元许家口至墙头段翻船,死30余人。

二十七年(1938),3月中旬,攻占河曲的日军踏冰过河,与退守陕西的何柱国骑二军激战于小辿沟,骑二军一个机***班于小辿河神庙毙敌30余人,日军从大辿抄后路进攻,机***班战士全部阵亡。之后,日军分三股从徐家梁进犯墙头,村民李靖国、史四科被***杀,大墙院李三万和李腮的六、七间民房被烧毁。村民推举张福栓、李锁柱、王虎定、李秉衡、谭应马等接待日军,日军再未杀掠,由于惧怕骑二军反扑,稍作停留后下午返回河曲。

二十八年(1939),十一月初四,日机34架轰炸河曲县城南关,在墙头村投弹两枚,村民李大来茹老婆遇难。

二十九年(1940),君子镇四保中山国民小学在墙头成立,招生27名,俱为男生,校长王沛雄。

三十年(1941),腊月二十五,刘五汉、王虎定等从内蒙返村,刘五汉染疫病吐血而亡。次年正月初二,全村瘟疫流行,贺家大院贺银换夫妻、贺毛女、贺栽根、王二成(铁果门人)和防河队2队员等10多人死亡。村民大骇,封锁路口,家家闭户。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村民在戏台圪坝办灯油善会三天,祥云寺达恒和尚等昼夜诵经,全村再无疫情。

三十三年(1944),冬,驻墙头22军高双成部一连踏冰窜河曲城关抢劫,被河曲独立营民兵击溃,俘22军士兵5名。

三十七年(1948),1月5日凌晨,蒙古军黄文庭团从墙头踏冰至园头湾上岸,击溃河曲民兵,河曲城居民纷纷逃亡,蒙古军烧杀抢掠,河曲被杀者10人,摧残至死者2人,被绑走34人(生还31人)。同时,蒙古军纵容墙头、尧渠、前园则、徐家梁、马家焉、尧沟梁等地村民过河抢掠,河曲城被劫牲畜、粮食、银元财物无法估算。仅沙梁一村被劫牲畜26头、粮食451石、衣服3140件、农具520件、大烟60两。当时有河曲民谣:“墙头起有个大老婆,背一口袋糜子还顶一口七烧锅”(实为马家焉人)。解放后,河曲县组织人过河认领,部分财物归还失主。

1月18日(腊月初八),晋绥军区三十一团两个营(约七、八百人)在麻地沟彻底打垮蒙古军黄文庭、郝德明二团,歼灭和俘虏蒙古军各100多人,麻地沟和墙头解放。

2月,府谷县在全县范围内调剂土地,墙头许多农民从地主、富农手中得到土地并大种洋烟。

秋,解放军卫生队到墙头,住贺家大院,许多村民护理解放军伤病员(约50多名)。卫生队纪律严明,对群众关怀备至,免费为村民看病送药,军民关系十分密切。

墙头农会成立,贺六任农会主任、陶计仁任村长、王海任民兵大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墙头普通小学成立,负责人杨彦斌。

夏,政府严令禁种洋烟,村中几百亩已长至一尺多高的洋烟全部铲除,改种粮食。

村民李永芝(板头)在河畔打死狼一只。

1950年,麻镇区墙头村普通小学成立,负责人王文理。

孙奇贞、樊玉英、寇巧秀等干部担任技术员,大办纺织班,村中许多妇女参加,有歌谣“人凭毛主席虎凭山,妇女就凭纺织班”。

杨彦斌等教师在墙头办识字班,许多村民参加。

1951年,土地改革完成,无地、少地农民从地主、富农手中分到土地。

歉收,减公粮。

1948——1954年,农民分到了土地,自主经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群众丰衣足食,喜气洋洋。当时墙头有歌谣“蓝棉袄,蓝棉裤,不是民兵就干部。”

1953年,旱灾 ,免公粮。

墙头信用部成立,陶重华(二后)任主任,邬增气任会计。

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集体耕作,统一经营。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实行土地归集体,牲畜、农具折价入社,入社农民按劳动日分红。

1958年,合作社改为大队(又称友爱大队),原高级社所有土地、林地、粮食等财物一律归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干活不记分,实行供给制。

墙头保健站成立,医生李秉仲、崔淇,调剂吕耀,接生员刘来珍。

1958——1961年,建墙头上下机房(抽水站),黄敬山(副县长)总负责,张满堂任技术员。本村谭云旺、张步云、邬宝元、谭振基(五女)等人施工,村中男女老幼用箩筐抬土,夯筑大水道,平整土地。下机房安装38马力锅砣机两台,上机房安装100马力锅砣机一台,1961年上水,从此墙头1000多亩旱地变成良田,粮食产量大增。

1960年,7月,麻镇中学成立并在墙头招收新生,李凤鸣(李三)等被招入学。

1961年,9月,墙头人民公社成立,公社所在地先在尧峁,后定为墙头,公社书记韩玉山。

墙头公社卫生院成立,院长李秉仲。

1965年,大队成立俱乐部,编排各类革命现代戏10多个,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深受群众欢迎。

1966年,粮食大丰收,总产达36万斤,比历史最高1956年增产10万斤。

1966——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队组织红卫兵战斗队、民兵大队,大批“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大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将民间旧钱币、旧书、家谱、旧衣物等焚烧或没收。拆毁三官庙,将旧民居的兽头、福字捣毁,平坟,推倒墓碑、石人、石桌,搬倒河神庙镇塔石狮。生产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家家悬挂毛主席像,人人佩带毛主席像章,唱语录歌,早请示(先向毛主席像行礼,说出今天要做的事)、晚汇报(先行礼,汇报今天所做的事),结婚典礼先向毛主席像行礼,如同宗教仪式,贯穿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全过程。

1968年,墙头学校开办初中。

通广播,家家安装喇叭。

8月1日(七月初八)晨,黄河溢(7770个流量),从洪水井至大河湾农田皆被淹,墙头至沙沟堰可流船,洪灾百年罕见。

1969年,县城居民马什功、苏大汉、苏宋孩、张志成、张引泉、郝鹏才等下放到墙头大队。

1970年,建米面加工厂。

公社给全队贫下中农赠送红宝书。

1969——1971年,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马广喜、胡利民、陈侯才、苏美荣、李志宝、胡昕海、刘耀、郝培成、刘碰娥、白彦平、任翠茹、刘对娥、刘英英、王明利、孙生平等插队落户到墙头大队。

1972年,建墙头粮站。施工谭云旺。

建墙头大队队部大院(现墙头村村委会),施工周双、张步云、谭云旺。

6月,府保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村民可以从河曲乘班车到府谷县城。

1973年,7月21日(六月二十二),铁果门、唐家会等村民53人午后乘船过墙头看戏,因船小人众,遇风翻沉,游出16人,溺死37人(男21,女16),死者多为青少年,死者中铁果门24人,唐家会9人,墙头1人。

1974年,大队购买东方红40马力拖拉机一台,驾驶员为贺金贵、王混柱。

孙忠飞考入西安公路学院,为墙头村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

1975年,大队自办柴油发电厂,可满足全村照明用电。技术员邬宝元、张六旦。

建墙头公社办公楼,施工张步云、谭云旺。

建王家沟大坝,全队社员集体上劳。

1976年,4月5日,内蒙和林格尔地震,墙头有震感,房屋摇晃。

7月8日,河北唐山地震,墙头有震感,社员建防震棚,外出避震。

8月,墙头学校开办高中,招生62人,77年底并入麻镇中学。

9月,全村集会,沉痛追悼毛泽东主席。

11月,专业队炮厂爆炸,胡二明重伤,张大柱、周玉明轻伤。

1977年,李廷祥考入陕西师范学校物理系,成为恢复高考后墙头村第一个大学生。

1978年,架设高压线,墙头与府谷电网联网。

4月3日,三队社员到石窑砵打鱼,渔船被炸,一死一伤。

社员谭振基(五女)发明筑埂器,于9月参加榆林地区科学大会并领奖,全村掀起农具改革高潮。

中共府谷县委确定墙头大队为县农业机械化重点大队。

新建墙头供销社,占地6亩,施工:张玉林、孙飞、谭云旺、谭玉柱。

1979年,新建墙头医院。

在陕西省第四届民间文艺会演上,邬果英获表演一等奖,村乐队获表演奖,墙头二人台享誉三秦。

6月,全县纠正“左倾”错误,墙头地主、富农及其家庭成员摘掉帽子,成为普通劳动者。

1980年,盖新戏台,张步云总施工。技工有李二、谭云旺、李贵林、王留柱、邬宝元、陶混、乔继新、谭玉柱等。

5月,墙头邮电代办所成立。

开始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到户,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墙头重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1981年,恢复灯油会,会期为农历二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共三天。

1982年,1月25日(春节)凌晨三时许,黄河冰骤涨,淹娘娘滩。3月14——16日,驻晋空军两架飞机炸石窑砵冰河。同日,又到一连炮兵,携炮6门炸河。全体村民外出。3月25日,河通。

12月,谭云旺参加榆林地区“三户”(专业户、万元户、个体户)代表大会,荣获“二等奖”,受到地委、行署表彰奖励。

1984年,墙头公社改为墙头乡,墙头大队改为墙头村。8月,墙头村村民委员会成立。

1986年,谭玉山以全县文科第一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王俊、王林军分别考入西安矿院、体院,墙头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人才辈出。

1994年,7月,刮龙卷风,村中300多棵大树被折断,禾田损毁严重。

1996年,通程控电话(从河曲架线)。

1997年,通有线电视(从河曲架线)。

1998年,墙头学校实施普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程,新建教室540平方米,硬化、绿化校园,总投资120多万元。施工谭玉柱。

投资10多万元,水泥硬化乡政府至墙头学校街道500多米。施工王清玉、邬欢。

祥云寺南迁新址,一期工程峻工。

2000年,建墙头学校住宿办公楼,施工张占江。

通自来水。

2001年,县上投资120多万元,实施墙头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上、中、下三个抽水站全部翻新,新置机器设备,主干渠全部水泥硬化,支渠硬化4000多米,墙头成为全县高效农业示范区。墙头村工程施工王清玉、谭玉柱、邬欢。

2003年,建移动通讯机站。

2004年,投资120多万元,麻墙公路(三级砂石路)建成通车。施工付柱晓、谭玉喜、刘玉宝、杨华荣。

2005年,建联通通讯机站。

2006年,农历六月廿一日,祥云寺二期扩建工程峻工,关帝、吕祖、财神圣像开光,千人敬佛,盛况空前。总筹孙飞、李廷瑞。

2007年,府墙二级公路建成通车。

2011年,6月,墙头乡改设为墙头农业园区。
  
  • 春江花月夜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5/10 8:40:34
  • 来自:陕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春江花月夜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5/10 8:40:57
  • 来自:陕西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春江花月夜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5/10 8:47:22
  • 来自:陕西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春江花月夜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5/10 8:47:47
  • 来自:陕西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自由客
  • 发表于:2013/5/12 12:32:30
  • 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西瓜不错
  • someone like you
  • 发表于:2013/5/14 9:23:07
  • 来自:陕西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喜欢作者 热爱家乡。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