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西口路人文际会 二人台一路风情

  • 本村人
楼主回复
  • 阅读:50941
  • 回复:1
  • 发表于:2013/8/16 16:47:39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府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来源: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傅凯顺     
                                          
                                                                    —“重走西口路”府谷二人台采风活动日记
 

6     


        . 


        楔子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三大移民活动。府谷县是走西口的重要区域。府谷县现在全县有人口二十多万,在内蒙的府谷人大约在二十多万以上,可以豪不夸张地说有一个在口里的府谷人,就有一个在口外的府谷人。现在我们把这种移民活动的叫做“走西口”,在当时老百姓把这种移民活动叫做“走口外”。

          府谷人什么时候开始走口外,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据老人们传说,在每个历史时期,程度不等都有这种移民活动。在清朝乾隆年间这种移民活动形成了高潮,一代接一代川流不息地到口外去逃生,去谋发展。

       清朝建立后,顺治帝为了避免蒙汉之间的矛盾冲突,曾经在长城以外划出40里的一段地带,禁止蒙汉双方进入这一地区放牧、垦植。久而久之这一地带长满了荒草,草丰地肥,象一条漫长的黑腰带,所以人们把这一地区称为黑界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当时清庭官员来此划定黑界地的界限,这条界限一直划到关内麻镇的石榴峁村。汉人一看,这样划要吃大亏,他们用好酒好肉招待清庭官员,直到把他灌的烂醉如泥,趁着夜色,拔下已经钉好的木桩,拉着那位官员,一直往外走。赶天明来到古城,他们找一个类似石榴村地形的地方,原钉好木桩,清庭官员醒来一看,地形也差不多,就稀里糊涂的回朝交差去了。这40里的地带是利用黑夜借来的,所以也把这段地方叫作黑借地。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经过河曲、保德、府谷、神木时,地方官员纷纷反映:“沿边州县,土地贫瘠,百姓生计维艰”,希望能允许出边垦植。鄂尔多斯贝勒松普奏请,“愿与民入伙同种地,两有裨益”。康熙皇帝权衡利弊,当年便下达了“禁留地”开放令:“有百姓愿出口种田者,准其出口种田,勿令争斗。倘有争斗之事,或蒙古欺压民人之处,即行停业”。允许在原勘定的40里禁留地内划出20里到30里的垦植界限,让汉人耕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开边”。

       从此,蒙旗王公开始自招汉民开垦农田,于是内地汉民一批接一批进入鄂尔多斯和土默特以及河套地区(今临河、五原、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等地,远远超过了黑界地的范畴)。

      西口在哪里,“口”原是明朝隆庆以后在长城沿线开设的“互市”关口,后演变为对蒙贸易的关卡。习惯上称大同以东张家口为“东口”,称大同以西的杀虎口为“西口”,后将西口移至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长城以内叫“口里”,把长城以外地区叫作“口外”,把内蒙古的西部地区叫做“西口外”,简称“西口”。

         府谷长城上的口子是明朝年间余子俊修长城时在麻地沟和清水分别留下的口子,那时是为了便于蒙汉之间的商贸交流而留下来的。府谷人习惯上把这两个地方叫作口子。麻地沟的口子在玄天庙门洞叫“北口子”,出了洞即为口外。到了清朝中期,古城为边陲重镇,城中关帝庙成为蒙汉分界处,东南为汉人辖地,西北为蒙人范围,古城关帝庙门洞成为通往蒙古的“口子”,洞外为口外,洞里为口里,这就是府谷人所说的西口。

         起初的垦殖都是春出秋回。春天带着牛具、籽种垦种一片土地,秋天打下粮食拉回口里渡日,因为是临时居住,也不建房屋,只是搭个草棚就地生火吃饭,三五人一伙,六七人一群,凑合着渡日,当时把这种居住形式叫做“伙盘”,至今依然有不少村子的名字叫作某某伙盘。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处在风雨漂摇之中,为了补充日渐空虚的国库,清政府以出租的形式大量招慕汉民进入内蒙古种植,这样汉人就大量的涌入蒙古腹地,租种了大量土地,时间长了也就拥有了这些土地,进而成为内蒙古的永久居民。

          府谷是靠天吃饭的地方,人稠地窄,到了荒旱年头,靠树皮草根来填饱肚子。所以民间流传着“河曲保德州,十年几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掏苦菜”的民谣,其实这也是府谷的历史真实写照。那时成群成群的府谷人,携家带口,拖儿带女踏上漫漫的西口逃荒之路。因为西口外地广人稀,非常很适宜农耕种植,只要勤劳,吃苦,就能过上温饱的日子。有的出了口外站住了脚跟,于是父子弟兄,同村邻居、姑舅两姨,朋友弟兄相随而来,陆续到出口外谋生存,谋发展。这才有了二人台《走西口》中“二姑舅捎来一封信,他说是西口外好收成的故事”。府谷走西口的形式大多是男人先出去了,干上一两年挣了些钱,攒下了一些粮食,有了落脚点,然后再回口里搬来父母亲、老婆、孩子。内蒙古现在好多村子都是成片的府谷人,有的整村整乡都是府谷人,都是这种裙带关系产生的结果。

      还有一种走口外的形式是蒙汉之间的贸易。蒙汉之间,地土相连,在历史的长河中,蒙汉间战争和对抗是短暂的,更多的时间还是和睦相处,在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贸易往来一直是连续不断的进行着。内蒙古盛产皮毛、粮食,而口里则盛产干鲜水果,茶叶和各种纺织品、手工业产品。蒙汉之间互通有无,常相往来。府谷东部地区黄甫、麻镇、古城、清水所产的槟子、果子、海红果最好的市场就是达旗、包头一带。一辆木轱辘牛车,拉上五六百斤水果,头天住古城,第二天住纳林,快一点七天到包头,慢一点八天到包头,习惯上称为“紧七慢八”。这样的活动一年大约二到三次,赶七月十五卖一趟果子,赶八月十五卖一趟槟子,秋后卖一趟海红子。

      还有另外一种走口外的形式叫做“托嘴”,托嘴就是白吃,口外有了很亲近的亲属,日子过得比较宽裕。口里人冬天闲来无事,赶上牛车拉些口里的土特产到口外一边卖土特产,一边帮亲戚干些活,人、牲口就都住在亲戚家。开春口里安种地了或者是到了年关就又回到口里。

      走口外最多的还是出去揽工受苦“杭盖地掏根子,后大套挖大渠,南海子拉大船,大发窑背大炭。”这些活路都是走口外寻求生活出路的重要途径。这种走口外的移民形式一直到民国年间达到高峰,1949年以后仍有大量的老百姓到口外去谋生,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口里人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了,特别神府煤田的开发使府谷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府谷人不用走出家门就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种移民活动才逐渐停止。

       西口路上二人台的传播  

        走口外的人儿,为了排遣在漫漫西口路上难耐的寂寞与辛酸,他们边走都要边唱几句山曲或者二人台,随着他们的足迹又把二人台这种民间艺术带到了内蒙古。

      二人台俗称玩艺儿,讨吃要饭要先打几下莲花落,玩艺儿是稍微比莲花落丰富一些的民间艺术形式,后来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使这种玩艺的形式逐渐丰富了起来,有了自己流传广泛的剧目和独特的音乐形式,许多艺人就是带着口里这种艺术形式,走西口去寻求自己的新生活,他们一边打玩艺谋生,一边也在传播着这种艺术形式,在西口路上不仅留下了艺人追求新生活的足迹,也流传下二人台这种艺术形式,凡是有走西口人落脚的地方都可以听到二人台的歌声。

       府谷人有种留恋故土的生活习俗,认为门槛比山高,跨出门这一步非常不容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一辈子不出门赛如活神仙,好出门不如歹在家。”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府谷人认为出门很受罪,但还有句俗语说,人移活树移死,在求生欲望的驱动下不得不勇敢的跨出家门面追求新的生活。这两种观念交织在一起就把走口外这种生活说的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

       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过往岁月的阅读,记载和重新认识。沿着西口路,踏着先辈的足迹找寻那些府谷走西口的前辈用汗水和泪水谱写的故事,府谷县文体广电局谭玉山局长独具慧眼,展开对西口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对西口路上的府谷二人台采风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对走过西口的老人进行调查访问,又派出先遣队进行前期采点,大体确定了采访对象和采访路线,并且对这次采风活动的形式、组成人员、纪律制度、新闻媒体等进行详细部署,而且对采风途中一些重要站点、路段,要求徒步进行考察。

      一、一摇三摆走西口

      2013年6月3日成行,随行的有中国千龙网的记者李军,府谷电视台报社、网站的记者以及安锁堂先生,府谷张建华的户外运动俱乐部队员随队做后勤保障。

        2013.6.3   晴

       采风团一行25人,6月3日早上7时半在河滨公园黄河母亲雕像前集合,举行简单的出发仪式,文体广电局局长谭玉山作了动员,他说:“西口路上的府谷二人台采风活动是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亲身去体验,去实践,人人做好笔记,做好资料搜集工作,为中国走西口存史,争取创作出一些好的艺术作品”。沿着河滨公园步行到达千佛洞脚底,有一块镌刻着 《清圣祖康熙帝巡视御道》的石碑,该碑记载了康熙帝第三次西征葛尓丹,由此道经南门进入府谷县城驻跸的过程。

      大南门洞建于民国年间,是为了防止戏台垮塌而建的,城中居民由此到黄河取水,所以习惯上称之为“水门”,也叫“控远门”。有柴镜荃先生题写的对联,上联“暂息尘劳此间有洞天佛地”下联“聊开眼见以外是远山近水”横批是“河山揽胜”,由王鸿亭题写。向东有一圆洞,上刻“洞天福地”四个大字。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黄河水大,河道直通现在的千佛洞脚底,由此坐船渡河,这里是府谷的客货码头,那时府谷的渡口叫刘家川渡口,   渡口紧邻千佛洞,府谷人走西口求神拜佛的地方,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出门挣钱,平安归来。拜了佛,敬了神便心怀坦荡,心正胆正,成为走西口人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大部分人挣钱归来都要到千佛洞还愿。沿着几十级石台阶,便来到荣河书院。荣河书院是府谷读书人的摇篮。对于那些走口外揽工的人来说,读书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但他们又何尝不想读书?只是生活所迫今生无缘罢了。他们也企盼读书识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去读书识字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府州城是过去府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时的府州城内街道纵横,市井繁荣,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现在的府州城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繁华,已经成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修保护,使这座经历千百年沧桑巨变,风雨剥蚀的古城重振雄风,再现生机。

        孔夫子是中国伦理道德的建设者,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府谷人受这种儒家文化的影响,知书达礼,尊老爱幼,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循规蹈矩。所以习惯上又把口里称为服里之地,口外就叫作山野草地。那么服里之地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服指的是衣服,口里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穿衣服也有许多讲究。官有官服,读书人有读书人的衣服,行孝有孝服,结婚有婚礼服,男人、女人不同的年龄层次都有不同的穿着要求,而口外则要随意许多。服里之地和山野草地的区别就在这里。

        位于府州城内,是陕北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孔庙,坐北面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内有圣时门、金水桥、棂星门、大成殿及两侧配殿、明伦堂、崇圣祠、文昌阁、古戏台、六角攒角式凉厅等建筑物。大成殿座落于第二进院落,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九脊歇山式,彩色琉璃瓦覆顶,内供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后经数次维修,逐渐成为一处以大成殿为中轴对称群体建筑。

         孔夫子是中国礼乐集大成者,故孔庙称为大成殿,拜谒孔庙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要做儒家文化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在府州古城,我们采访了曾多次走西口的柴根老人(俗称白狼)。柴根老人今年已经90岁高龄,祖居府州城,20岁时由于生活所迫去口外谋生。头一天住古城,第二天往纳林,他说起沿途村镇,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去口外,往出走主要是拉府谷的干鲜果品、茶叶、及手工艺产品,到了西口外出售,换回口外的绒毛、皮张和粮食,有时往回走也拉人。去了口外的人挣了一些钱,老婆、女子需要回口里探亲,拉一个人可挣一个银元,一回可以拉两到三人。有时也给人家拉死人,早年间去口外的人死在口外,蒙古人不允许埋在蒙地,这就非得拉回口里安葬才行。有一年,内蒙大发窑煤矿爆炸炸死了很多人,其中就有府谷柳林碛村的人,就是柴根给拉回来的。问说,你拉死人怕不怕,他说,不怕,黑夜走路也不怕。如果害怕了就唱几句山曲壮壮胆子。柴根是唱山曲的好手,他到中央电视台唱过山曲、二人台,接受过董卿的采访。说起唱山曲、二人台,柴根老人顿时精神振作,来了情绪。即兴唱起了《走西口》。“咸丰正五年,太原地面宽,出了一个孙鹏安,生下了一枝花,名字就叫孙玉莲……”唱的有板有眼,原汁原味。摇三摆是地道的府谷民歌,大部分府谷人都会唱这首民歌。柴根是这首民歌的原创者,柴根说,他走口外,看见那些年轻女子们走前山,跨后套,走起路来一摇三摆。他就编创了《摇三摆》,结果唱的人越来越多。柴根说走口外,十分艰辛。寂寞时就唱上几句山曲、二人台,心里就会畅快许多。当年在西口路上,伙伴们都爱听他唱山曲和二人台,很多人也跟他学唱山曲和二人台。采访结束后,他给我们唱了一段字正腔圆的《摇三摆》,“大摇大摆大路上来,你把你那白脸脸调过来,你说调过来,我就调过来,你有什么灰心事就说出来。你给哥做上一对牛鼻鼻鞋,哥哥穿上咯噔咯噔眊妹妹来”。我们采风团的全体成员也在他“大摇大摆”的歌声中走到了下一个站点——沙墕。

         二、西口路上第一站—沙墕 

        从府州出发向北步行约5里,到达沙墕村。这是走西口的人最揪心的一段路程。沙墕村十几户人家,几十口人,以苏姓村民居多,以种植山地为主,村里很多人都走口外谋生。

       沙墕村的苏家大院,在村里算是整齐豪华的院落,砖木结构,起脊大门,进门影壁墙,墙上刻着一个巨大的“福”字,院里干净整洁,正面是砖窑,东、西、南为平房,现在仍然住着苏家后代。第一代始建人已无法考证,第二代户主叫苏松树,第三代户主叫苏毛头,第四代户主叫苏贵清。

         经石庙墕、高柳树到达高粱上村。高粱上村,贡元院大门紧锁,已经无人居住,门楣上“贡元”俩字完整无缺,清晰可见,院内为砖木结构平房,张米厚居住。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由府、州、县官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人叫贡生。科举时举行乡试或会试的场所叫贡院,贡元应该是府、州、县官推荐学习中的第一人。这个院的张氏先辈曾出过贡元。

      高粱沟村距府谷县城10多公里。无论保德人走西口还是府谷人走西口,到高粱沟刚好是一个大站点,或打尖或投宿都要在此停留。当时有车马大店。地址就在旧府准公路入高粱坡的路口处,现在遗迹犹存。在高粱沟村,我们采访了72岁的刘有兵老人,刘家院落有一个十分讲究的大门楼子,门楣上刻着“箕裘奕世”四个字。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奕世是奕世载德,不忝前人,无愧于祖先。合在一起是后人要继承祖先的事业,要无愧于祖先。他的院子旁边有一进闫虎才家的大院,十分讲究,砖木结构平房,农村中比较规范的四合头院落,现在已人去屋空。
刘有兵老人从小就走口外,开始人小,只是出门跟着亲戚“托嘴”。后来长大了就去掏根子(俗称甘草),给人家挖坯子、扣水坯、托苒坯。后来又和催毛孩合伙给人家擀毡,赶了一年毡挣了三百多元钱。走在路上舍不得买的吃,自备炒面,炒面是用黑豆和糠炒熟,压成面,有时连店也舍不得住,在树底下躺一夜就走。偶尔住店做饭也是一碗粥,几片咸菜。

      刘有兵说那时生活很苦,有时也唱几句二人台,唱几句山曲。在我们的要求下,他随口唱了几句:“拿上镢子背上绳,咱两个相跟上爬沙塄,不走小路走大路,出门的人儿紧相跟,塄里塄外三十里的沙,黄沙弥漫步难跨,走一步来退两步,汗水沙子和泥渣。”采访完刘有兵,我们前往下一个站点赵寨。

          三、赵寨歇一歇

         赵寨是西口路上较大的一站。这里有车马大店,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里车马大店仍然十分红火。路上路下的过往行人都要在此歇脚,过夜,打街,吃饭。牛车、马车停满店院。现在只剩几孔窑洞,店院也被改造成养牛场。

         赵寨习惯唱“道清”。曾经办过一个道清剧团,演过许多道清剧目,现在仍然有许多演过道清的老艺人。附近的村子主要唱二人台。距赵寨十余里的小寨村就有淡家二人台窝班,听说我们要采访西口路上的二人台,专门到赵寨表演了二人台剧目。淡文珍打扬琴,淡鸡换拉四胡,淡文斌吹枚,淡永东打四块瓦,淡旭东打梆子。首先演奏器乐合奏二人台牌曲《新碰梆子》,接着淡旭东演唱了《水刮西包头》,淡家人人喜欢二人台,淡文珍是国家级二人台传承人,淡家也有多人走西口,至今还有老二老四两家及其后人常住临河市。他们把府谷二人台带到了大后套,影响和带动了周围许多人都会演唱二人台。

        魏寨庙梁是清代东川巨富魏客仁的老家。魏客仁当年是乾隆年间国子监监生官至五品。关于魏客仁有这样两个版本的故事。一说,魏客仁的母亲怀孕将要临产,其父在地里干活。忽然瞭见自家大门外来了两个赶着骆驼的客人,径直朝家里走去。赶着骆驼的客人放下货物,因急事匆忙离去,说东西暂时就寄放在这里。家里人问什么时候,谁来取呀,赶骆驼客人说,客人来取呀。即时生下一男,因有客人来即取名魏客仁,后来很长时间不见赶骆驼的人,想起临时嘱咐就让魏客仁把驮子拆开,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用这些钱培养魏客仁念书。据说魏客仁在京师读书和大贪官和珅还是同窗学友。

        二说:魏客仁自幼家贫,一直在口外谋生,经过多年的打拼挣了一些银钱。一年,他赶着牲口驮着粮食准备返回口里,途经一处沙滩,见有几个孩子拿着几个金八吊在那里玩,他对孩子们说,你手里拿的是甚东西,孩子们说,我们拿的是玩具。他说我拿糖果和干馍馍片子换你们的玩具,孩子们说,换甚了,那边沙湾里可多了,你不会自己去捡,他翻过沙梁,果然见沙湾里金灿灿一片金八吊。他装了金八吊准备启程,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刮的人看不见东南西北,他知道外财不可轻得,于是对神灵许愿说,我回去要为菩萨修庙,供奉香火,就地磕头跪拜,霎时风住雨停,顺利返程,回来后在庙梁修了菩萨庙。

       传说只是传说,魏客仁在口外种粮挣钱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他是无数走西口的人中比较成功的一个人。魏客仁有九个儿子,他除了修庙外为九个儿子买了九张犁的土地。修了九进豪华宅院。现在大部分宅院已经破败,只有魏客仁的九世孙魏根顺的院子还可以看出一些当年的痕迹,大门楼的门楣上有“培桂第”三个字。培桂第是:乾隆皇帝御赐蓝底金字匾额。意思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魏家知道采风团要来,提前做了准备。酸捞饭捞了一大盆,酸米汤两大盆,调了两盘沤酸苦菜,不用说吃了,光是看已是让人垂涎三尺,食欲大增。捞饭到是没有吃多少,酸米汤是喝了一碗又一碗,酸苦菜是吃了一盘又一盘。大家直呼这才是纯正的绿色食品,吃得痛快喝得过瘾。

      魏家祖庙是魏客仁出资修建的,文革时被毁。近年来,魏客仁的九世孙魏贵春先生出资百万元进行全面修缮,现为府谷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采访结束后,魏家人给我们每人赠送一册魏氏家谱。

        四、金黄甫
        府谷人走西口分为东川和西川两条线路,走黄甫川为东川,走清水川为西川。黄甫是东川线上重要的集结点,黄甫距蒙汉交界百里之遥,又是走西口人群最为密集的地方。黄甫在明朝中后期,依靠蒙汉边境贸易逐渐繁荣起来,到清代,边境贸易更为红火,成为边关贸易重镇。据说黄甫在鼎盛时期有三百六十进四合头大院,是不是确有其数无从考证,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黄甫当时的繁华。黄甫的财主们都靠走西口发了财。他们都在蒙古经商又种地,带着无数的财宝回家大兴土木。为什么不在内蒙修房建舍呢?首先是因为故土难离,怀念家乡的亲人和热土。其次是口外土匪出没常遭抢劫,不一定什么时候被抢劫一空,一火烧光。而口里则要安全许多。他们在口外挣得钱都花在口里。

         黄甫曾经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人口稠密。南有数座牌楼相连,北有城隍庙等建筑群。登上山巅,俯瞰古镇,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南北街道纵横交错。黄甫河宛如彩带绕城而过,这才有了金黄甫的美誉。历经几百年沧海桑田,风雨侵蚀,当年的繁华已经成为历史。略显破败的街道、几个古稀老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整修后的城隍庙现在叫黄甫大庙,古朴典雅,巍峨壮观;李家大院恢复了昔日繁华,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街道正在整修,古镇黄甫即将重振当年雄风,再现辉煌。镇长胡晓旭向我们介绍了黄甫的历史,现在的发展状况,以及今后的壮美蓝图。他说黄甫人走西口演绎了二人台这门艺术,二人台艺术又丰富了走西口黄甫人的文化生活,傅凯顺作为一个黄甫人介绍了黄甫人走西口和二人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他说,黄甫人稠地窄,靠天吃饭,久有走西口的习俗。现在在口外的黄甫人远远超过了在口里的黄甫人。黄甫村村都有走西口的人,家家户户都有走西口的人连我自己也曾经走过西口,现在仍有许多家人、亲戚在口外定居生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黄甫大村小村都有二人台班子,农闲时间,逢年过节,村里人往一块一坐吹拉弹唱,便红火开了,那个时代的人,大部分都会唱二人台,尤其是《走西口》《五哥放羊》等一些剧目更是耳熟能详。乡政府年年都要举行会演,村村都要拿出最优秀的节目,最优秀的唱手一比高下。因此,黄甫人走西口大部分带着二人台,走一路唱一路,将二人台带到了蒙古草原。黄甫二人台吸收了蒙古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内蒙二人台。这种蒙古风格的二人台,又影响和丰富了当地的二人台艺术。艺术无地域界限,就这样互相交融,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西口路,对于黄甫人来说是一条逃难之路,口里人遭了灾,逃难首选就是走口外。但黄甫人走口外,有两个前提,正像走西口唱得一样二姑舅捎来一封信,他说是西口外好收成,首先要有二姑舅的信,其次还要西口外好收成。二姑舅没信不能走,西口外收成不好也不能走。黄甫人走西口很少无目的地瞎闯。到了口外的黄甫人相对比较集中;西口路对黄甫人来说是一条经商之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蒙汉民族之间对抗和战争只是短暂的,更多的时间是商贸往来,互通有无。口里盛产干鲜水果,茶叶,和大量手工业产品,而蒙古有大量的绒毛、皮张。双方的产品都在满足着对方生产、生活的需求。黄甫人每年赶在七月十五前卖果子,八月十五前卖槟子,秋收后卖海红子。在这些季节中牛车马车几乎就和流水一样川流不息,你来我往,盛况空前。西口路对于黄甫人来说是发财致富之路;黄甫三里一小村五里一大村,一个人种着几亩山坡地,能顾住嘴也是很困难的了,熬受一辈子盖三间茅房房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口外则是沃野千里,牛羊遍地,土肥水美,水系纵横,黄甫人头脑灵活,吃苦耐劳,除解决温饱之外很多人都创下了骄人的业绩;西口路对于黄甫人来说是文化交流之路,黄甫人把二人台艺术带到口外,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黄甫人走口外经商的成功人士解放前有黄甫李家大院李裕德,庙梁魏客仁,墙头王二柱,刘来太等等。解放后政治上的成功人士,傅守正由生产队长当至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杨茂华由生产队妇女队长当至达旗副旗长;段寨的段引飞管理巴盟的黄河灌溉,暖泉寨苏文清当至包头市副市长。艺术上的成功人士,贾寨贾转儿吹拉弹唱行行通,曾获内蒙古自治区大奖。红泥寨的王凤英、王美荣一为著名歌手,一为艺校的教授。张虎,魏巍都是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

        清水是西川走西口的集结地。明代在修长城时在这里也同样留了个口子。西川许多走西口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清水,等待一段时间,然后结伴西去,有的要等三五天,有的甚至等上十天八天。这里经常商贾云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王嘉胤起义为什么选择在清水,就是利用这里的饥民和闲杂人员揭竿而起,很快便成了气候。王嘉胤萨寺庙得剑是一段神奇的传说。王嘉胤在黄甫犯事,躲在清水萨寺庙内。晚间和老和尚一起去神台前添油。添好油刚出门,灯便熄了,回头看碗里面已经没油了。只好再添,添上后,躲在神像后边看究竟,只见一条蛇从房梁上探下身子,张口吸油。王嘉胤大吼一声,蛇便收身上梁,突然从梁间掉下来一把宝剑,剑柄上刻着“天赐神剑”自此王嘉胤仗剑起义,转战四方。

       由黄甫折返清水,刘志开,赵凤娥,李美仁,陈改清等二人台爱好者演唱了二人台。清水曾经办过晋剧团,也有多家二人台班子。他们都是当时二人台班子里的主要演员,唱起来驾轻就熟,苏四旦拉二胡,李美仁唱《走西口》,赵凤娥唱《挂红灯》,刘志开、陈改清合唱《打金钱》,刘志开说他家祖辈都走西口,现在他父亲和哥哥还仍然住在口外。赵区怀向我们介绍了清水为什么叫作凤凰城。很早以前定居清水的祖先,在清泉寺下打出一眼水井,水源丰沛,甘甜可口,用去之后会自动涨满,但从不外溢,十几丈深的水井一眼可以看见井底沙石,人们觉得神奇便把这地方叫清水,城因井得名,河因城得名,就连寺也叫清泉寺。天庭一只凤凰看到这眼井水,便来此痛饮,觉的井水好喝久久不愿离去,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要凤凰重返天庭,凤凰还是不肯走,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便罚这只凤凰永远留在这里。所以后来就把清水城叫做凤凰城。

        转角楼台巍然屹立在长城线上。长城至此方向有所改变,这一烽火台刚好处在转角处故曰转角楼。转角楼台现在基本完好,只是部分墙体出现垮塌,正待修复。谭玉山局长对东川和西川作了介绍。他说:“清水川谓之西川,黄甫川谓之东川。两川都是走西口的大通道,也都是军事要塞。两川走西口的人会合地点在达旗。”
沿新芭州,旧芭州至麻镇。新旧芭州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小城,都是因水源短缺一迁再迁,直至迁到清水城为止。

        五、麻镇打一尖
       至晚到麻镇,麻镇原叫麻地沟或麻地口,因为这里产的麻子很多,形成麻产业链故称麻地沟。麻镇由于紧邻长城,也叫“边上”,黄甫人常说一出大门瞭见个边,足足得你走一天。麻镇,塞上名镇,历来有银麻镇之称。王子亮先生带领我们浏览了麻镇街道,他说:“麻镇是西口路上的重要过往客栈,麻镇人几乎家家走西口,也是二人台艺术名人才辈出的地方,著名的有丁喜才,韩娥女,麻云等。丁喜才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曾经在包头漫瀚剧院,呼市民间歌剧团讲学,他的学生遍及陕、晋、蒙、冀等地。其父丁四臣和他的四弟兄都是二人台艺人。”

          龙兴寺,原叫麻镇大庙,据记载,清光绪年间进行过维修,始建应该更早。近年经过整修已完全恢复了原貌。
麻镇原有许多四合头大院。现在大多拆毁,保留较为完整的有“耕读居”,创始人孙喇嘛保。院主人就是走西口挣了钱,回来修的宅院。耕读居的最大特点是所有的房顶雨水都往院里流,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孙家主要产业在内蒙,几代人后便弃此院,定居内蒙古。徒步从南阁楼经麻镇老街到玄天庙北口子。一路有高皮匠院、王天恩院、“振家风”民居以及碾坊、磨坊、贸易货栈等院落、沿街有四家西口路上的车马大店、分别是老刘家店、千一恒店、任李生店、银罗罗店。明末清初北口子以外就是口外,直至清乾隆元年(1736),走西口的北口子才移至古城春秋楼关帝庙洞口。当年北口子两旁有一个盐亭,一个税亭,盐亭是查禁咸盐出入的(蒙汉在此进行咸盐交易),税亭是征收边境贸易税的。相传清朝末年回民犯边,关公布阵,吓走了回民。回民第二次犯边,内部出了汉奸终至城破被毁。南阁楼1956年毁于龙卷风,近年重建的南阁楼供的是魁星爷,专门点化黄甫、麻镇两地的读书人。
晚间麻镇老艺人王翻厚、邬牛、邬班山、张混田、刘英、杨世华、李水先和墙头村的谭五女演唱二人台。邬牛唱《五哥放羊》,李水先,邬牛合唱《挂红灯》。谭五女唱山曲、二人台,越唱越激动,大有刹不住车之势。张混田唱《摇三摆》,刘英唱《打樱桃》,麻镇二人台原汁原味,深得丁喜才的真传,唱得动情,听得入神,至晚方散。
晚上夜宿杨家峁犁辕山智通寺弥陀村。犁辕山因长城至此,绕了个弯将智通寺收入汉境,形若犁辕故称犁辕山,也有写作黎元山的,黎是黎明,元是高的意思。智通寺智慧通达的意思,智通寺始建于唐,毁于文革。近年在刘东厚先生的主持下,已经完全恢复了旧貌,并新建了弥陀村。维修后的智通寺,气势磅礴,结构严谨,祥云缭绕,佛音阵阵,是一块佛家净土。我们大部分人下榻弥陀村,一部分人在山下野营。弥陀村内,安静肃穆,干净整洁,身临其间,如入仙境,素食淡饭,别具风格。采访刘东厚,他说杨家峁去口外的人很多,出去一个刘四拉带去一大片人,那个村就叫刘四拉圪堵。

        六、出了古城,离开家乡地
        2013.6.4  晴
       起床,洗漱,上殿敬神,早饭。
经刘家坪,园子湾,徒步跨过黄甫川河,过蔺家坑卜来到古城。古城在西口路上,是名声赫赫。古城,古代富昌城所在地,边关重镇,有铁古城之美誉,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前城即为古战场遗址,至今刮风下雨还可以捡到箭头,护心镜等物。这里曾经是富昌城达官显贵的墓地,也是盗墓贼狂热光顾的地方,现在盗洞遍地,支离破碎,令人触目惊心。前城家家户户都有陶器,在外人眼里是稀罕物在这里只是家常用具。古城祥云寺又叫娘娘庙,年久失修。据说正在筹资维修。以前走西口的人路上路下都要在此敬神祈求平安。祥云寺有一个《添油十两银的故事》,流传很广。寺前有一对小石狮,造型奇特,苍劲古朴,颇有一些蒙古风味。

       古城街北有春秋楼关帝庙,南有古戏台对称有致,相得益彰。古戏台,古韵十足,戏台上“寓褒贬,别善恶,”六个大字说尽了戏中妙趣。春秋楼关帝庙巍峨壮观。下面门洞即为清乾隆以后的口子。是西口路上的标志性建筑,许多关于走西口的故事片都来这里拍摄外景。古城人历来喜欢二人台。古城二人台剧团存在了很长时间,演出遍及陕、蒙两地的旗、县、乡村。有许多著名的二人台演员,张海真就是从清水走西口来到古城落脚生根并长期从事二人台演唱,他即兴唱了一段《走西口》。他还讲了一个二人台的故事。他说:“二人台最早的创始人是王六才子。王六才子读书很多,博古今,通音律,可就是一辈子没出仕,终身务农。王六才子的五哥是个放羊的,放羊十分辛苦,于是他就给自己的五哥编个放羊的歌,即《五哥放羊》。同时又谱上了曲,结果一唱开来就不可收拾越唱越广。他看到山顶上有雾就编了《雾山顶》,后被人改成《巫山顶》。他到悬空寺游串看到尼姑就编写了《尼古思凡》。”张海真老家清水,距王六才家几里远,那里的人都这么说。只是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不被任何人认可,弄得府谷、河曲、内蒙、河北都说他们才是二人台的故乡,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张海真说,古城的车马大店就在春秋楼的西侧,现在还可看到院墙和部分房屋。当时,由于住店的人很多,到了晚上,吃过饭,饮喂了牲口,大伙坐在一起,东山沟一句,西山梁一句拉闲话,要么就是你一句山曲,他一句二人台红火一阵子,引得古城街上的人都来看热闹,也使许多古城人学会唱山曲、二人台。临别时古城镇镇长葛彦还即兴唱了一段《赶牲灵》“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众多村民把采风团送出了口子、又踏上西口采风路。

        出古城经杨家湾、福路上、石籽湾抵达沙圪堵。沙圪堵安排好住宿,经安定壕到纳林采访。纳林是西口路上的第二大站点。纳林原来是乡政府所在地,后来撤乡并镇到沙圪堵镇,现在的乡政府已经人去屋空。我们来到纳林老街,老街距新街大约500米左右,准旗到达旗公路通车后,居民逐渐离开了老街,入住新街,现在老街破败不堪,只住着几户居民。我们见到了府谷人刘二柱,祖籍麻镇刘家坪村,他是走西口来到纳林的,已经很多年了。他还记得当年纳林老街的繁华。刘二柱的房前有许多破院墙和旧房屋,他说那就是当年纳林的车马大店,最多时有五六家大店,当时有崔虎店,白媚驴店,四没牙店,刘五店,张顺店等。从古城到纳林刚好是一大站,住店的人很多,尤其是卖花果季节,有往出走的,也有回来的,你来我往川流不息,到了晚上熙熙攘攘,人喊马叫,灯火通明,有唱山曲的也有唱二人台的非常热闹,有很多走口外的人通过揽工受苦,托亲拜友也有留在纳林的。现在居住在纳林的府谷人有十几户,几十口人。面对那些残垣断壁,我们应该深深的感谢当年的纳林人为这些走西口的人提供了栖息之所,踏上了远去的西口路。 

        七、纳林老街辛酸事
        在纳林众多的府谷人中我们采访到了王六指老人,王六指现年90岁,府谷镇刘家沟人,17岁的那年饿的没办法,流落西口外,人小做不了营生,到处流浪,18岁时家里连糠也没有了,没办法又走口外,跟一个姑舅叔叔走的。走时家里只有点干蔓菁,叔叔说出门呀给娃娃吃上一顿饭哇,母亲给煮了几把黑豆,熬了点汤,叔叔说,你那黑浓烂干吃的些甚?母亲说,这几把黑豆还是借来的。最后跟姑姑借了两碗米就上路了。先到黑庆壕背沙蒿,后来得了出水伤寒,病饿交加只能吃点煮山药度日,后来又跟人家到滩上割洋烟,什么活都干过了。冬天了,回到口里。可是家里人饿的不行,早就走口外了,才又追上来。后来,担上担子来回跑,往回担的是烂麻绳头子和皮毛,往上走担的是干枣、碗、水烟、杂货,一担能担七八十斤,府谷到纳林跑一个来回得十天左右,能挣二三块银元。冬天冰凌茬子地赤脚过河,夏天发洪水更危险,经常会陷入泥沙中,几次死里逃生,挣了点钱,后来买了一头毛驴赶上毛驴驮货,比担担子苦轻了。挣得钱也多了,后来毛驴又换成牛车,跑一回可挣四五个银元。担担子头一天住凤凰塔,70里路,第二天住巴湖粱,第三天住敖靠塔,第四天住沙圪堵,第五天到纳林,每天要走70多里路,23岁那年,人家给他说了一个媳妇,是闫家女儿,女的当时12岁,是用牛驮轿娶回来的,刚来纳林的时候一间房子住四个人,什么家具也没有,凑合着过日子,后来才盖了自己的房子,定居了下来。说到心酸处王六指老人抑制不住感情竟然老泪纵横,引得众人都唏嘘不已。他说口里人最艰难的是民国27年和36年,口里遭了灾,大量人走口外。那时路上到处可以碰到走口外的口里人,携家带口,拖儿带女。有一家人半路饿的走不动了,要卖孩子,一个孩子一个银元还没人要,走到半路把一个女孩拴在沙蒿上,兜里给装上沙,后来孩子拼命哭,才又引上走了。出来口外的人,只要有苦都能熬过荒年,过上稳定的日子。

        我们又采访了79岁的杨兴业,祖籍麻镇平伦墩,民国初年来到纳林,现在还隔几年要回老家看看。纳林有一个晋剧团,唱晋剧也唱二人台,他是当时的领导,演员大部分是府谷人,所以纳林二人台完全是府谷语言,府谷唱法。在纳林周边,及准格尔旗一带很有影响,走口外的府谷人听到二人台的歌声都要驻足观看,也有的人就留了下来在此定居。杨兴业随口唱起了二人台《走西口》,虽然略显生疏,但很动情,接着又唱几段山曲。

        八、唱响激情的二人台
        中午沙圪堵,午餐,午休。
       下午,在沙圪堵裤裆街当年的车马大店采访,走西口的人要在裤裆街车马大店栖息。最有名的要数刘四保店,住店没有一定的里程限制,一般都是走到哪里天黑,就在哪里住。应邀采访的有刘鹏飞、韩娥女等人。韩娥女祖籍麻镇,与丁喜才住在一条街上,从小深受丁喜才的影响,非常喜欢二人台,13岁开始学唱二人台。60年由麻镇十几个人中选中她到府谷县,由县文化馆又选送到省上去比赛。唱的是《连城拜年》,获得一等奖。省上要她留下来,她当时人小不愿意留就回来了。以后离开麻镇来到准旗,一直唱到24岁。在内蒙呼市汇演也获过奖。她又随即唱了一段《拜大年》、《十里墩》。刘鹏飞祖籍府谷, 1947年8岁时,饿的吃了上顿没下顿,走西口来到沙圪堵。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他说:1948年国家放开允许种洋烟,大量口里人到口外割洋烟,割洋烟季节,由于洋烟利润丰厚,洋烟地里十分红火,有割洋烟的,有买洋烟的也有卖洋烟的,也有讨吃要饭的,也有耍把卖艺卖唱的等等。丁喜才就是这时把二人台带到内蒙,在洋烟地里唱二人台,唱完了也不给钱给一点洋烟了事,唱的多了,攒的洋烟多了也可以卖钱度日子。刘鹏飞随即唱了一段《尼古思凡》:“一更里小尼姑她独坐神堂,怀抱小木鱼两眼泪汪汪,爹娘将我许在这庙上……”。在纳林河畔我们采访了王凤英,王凤英祖籍府谷红泥寨,是准旗著名的漫瀚调歌手。曾给斯琴高娃主演的电视剧《西口情》配过唱,王凤英演唱了《走西口》完全是府谷风味,她气息流畅,咬字清楚,用音准确,温永开与王凤英表演了《五哥放羊》、《挂红灯》。
纳林河畔府谷人

        2013.6.5  阴转晴
        早上7时,继续采访王凤英,王凤英先独唱漫瀚调,又与苏美云合唱《打金钱》。早饭毕,过纳林,离开公路主干线,沿着原来的西口老路进入沙区往前走。第一个村子叫铁猫儿湾,遇到83岁的刘四存老人,他祖籍麻镇树儿梁村,来到内蒙已经有很多年了,起初在纳林,后又搬到到处铁猫儿湾。1962年回过一回口里,觉得口里确实挺苦,听说现在好多了,他说这里是走口外的大路,当年有好几家车马店,有高满世店、张家店、张二连店、常胜店,王金鱼店,王恒店,王万恒店。秦家塔村还有高祥店,到卖花果季节车流的就像一股水一样,六七十年代修了公路,牛车就逐渐少了。

          经乌拉素遇到一敖包,所谓敖包就是用石头垒砌的石堆,呈圆形,约2米多高。敖包是蒙古草原上的一种地理标志,也具有宗教色彩。在任家窑子铧尖村采访了魏尚礼,53岁,祖籍府谷麻地沟魏家畔村,他唱了一段《五哥放羊》。徒步过纳林河到达叮铃沙坡。何谓叮铃沙坡,这个村村前有一道沙坡,牛车上沙坡很费力气,牛身上带的铃铛在上沙坡时不断地发出叮铃叮铃的声音,久而久之,这个村就叫做叮铃沙坡,这个村原有两家车马大店,其中有一家叫李旺店,现大多改为村民的院落,这个村有两户府谷籍村民。
沿纳林河北上,沿途草木茂盛,纳林河上有几座蓄水坝,坝里蓄了水。据村民说蓄水坝主要是为解决牲畜饮水。行约5公里到达乌兰沟,乌兰是蒙语红的意思。这是个百十人的村子,居住很分散,是西口路上的重要站点,原来有两家车马大店,就在大路旁边,现在只留下残墙断壁。当地人说,到卖花果季节人多车多,自1972到1973年就没人走了。

          杨七占71岁,杨狗占92岁,兄弟两人祖籍清水青春峁,走西口来到乌兰沟。杨狗占92岁看上去并不显老,与实际年龄相差20岁左右,在风沙区一路还遇见不少这样的人。分析原因是这里自然环境好,根本没有任何污染,真正的天蓝、水清、草绿、云白,其次是与世无争。地广人稀大家见面都很稀罕,很少发生争执,生活过的悠闲自在,天天能保持个好心情。离开乌兰沟来到坝梁村我们遇到了李满营,祖籍皇甫李寨村,上来这里,有几十年了,很想回去看一看。坝梁村属于准旗布尔陶亥苏木,准旗其它地方都叫乡或镇只有这里叫作苏木。从坝梁村徒步约1公里草地来到徐占荣家,徐占荣袓藉孤山徐家峁村,来坝梁已经经过几代人了,他今年80岁,会唱二人台,祖辈是唱着二人台走西口的。即兴唱几句漫瀚调:“咱们都是府谷人,说起来很精通……”接着与刘美兰合唱《走西口》唱词有些生疏,但看得出功底很好。杨才66岁,祖藉古城杨家梁,爷爷走西口来到这里,也会唱几句二人台。先在院里唱,后来在院外的大树下唱,唱着唱着不觉已近中午。行一路基本没有什么村子,大约10里到达马场壕,路边店吃午饭。

         马场壕,旧时因这里是养马场而得名。原为乡政府所在地,撤乡并镇后成为一个村庄。

         李连兵祖藉墙头,墙头大墙李家,爷爷那辈来到马场壕,他说德胜西有个李家塔都是墙头李家。刘玉扣76岁,祖藉府谷,马场壕乡文艺团团长,领过二人台戏班。李华祖籍神木,来这里已经有几十年了,很喜欢二人台。他先唱《走西口》,接着唱了几句漫瀚调。马场壕有十几户,几十口府谷人,听见唱二人台,很多人都跑来这里看红火。几句府谷方言,一会儿场面就热火起来。

       离开马场壕路过田家圪卜,到红召。红召是个不大的寺庙,庙前有株约三抱合围的大榆树,树上挂满了敬神拜佛的红布,看来香火旺盛,红召有高家圪堵车马店。往前走有沙蒿塔村,是土匪出没的地方。单个过客要在红召留宿,集合一帮人,才敢前行经过沙蒿塔。狼素营子有五道庙,也是西口路上敬神祈福的地方。过三眼井、南壕到达王连城塔、水泉湾。夜间宿营地就在王连城塔的一块平坦的草地上。继续往前探路,往西是分水岭,原叫风干岭。某老板征地搞养植后改叫分水岭。往东至沙蒿塔、水泉湾都已无人居住。侯外翻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故事是这样的。
 
        九、西口故事 — 侯外翻手
 
        20世纪30年代,墙头的侯外正是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生活所迫,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前,都要结伴周边村十余小伙,每人赶一辆牛车,拉自产的槟子到包头出售,换回小麦、莜麦等粮食度日。侯外和他的伙伴们,赶着牛车,过黄甫河,从麻地沟边墙的大口子出关,经古城入内蒙准格尔地;再经沙圪堵、纳林、过小川河、翻坝梁、过红召、狼素营子、沙嵩塔进入滩上。

         这程路,单趟行程,正常情况下需十天左右。但那个年代,很不太平,途中常有土匪出没。特别是滩上的沙地中,沙土漫漫,黄风滚滚,人困牛乏之际,说不上什么时候,沙蒿林中,突然涌出一伙强人,轻者所有财物抢劫一空,重者拷打致残,甚至丢了性命。苦命的走西口人,叫天不灵,叫地不应,只有听天由命的份了。侯外他们就碰到一回,但走运的是,凭着侯外魁伟的身材,健壮的体魄,土匪被吓住了不敢动手,最终悻悻而去。侯外他们得以平安归来。

         这事发生在1936一年8月初。侯外他们赶着牛车,拉着槟子,要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前赶到包头,将槟子发售给年年都打交道的老关系商铺。按时到达包头,商铺的掌柜很高兴,成交后双方皆大欢喜。大伙高兴,休息两天,购买了一些小麦、莜麦和部分日用品,赶着牛车踏上了回家的归途。秋末的鄂尔多斯高原,已是寒风凛冽,他们顶着风沙,向南赶路。第四天傍晚,来到沙蒿塔,人困牛乏,便在一胡姓车马大店中歇了下来。侯外他们卸车入住的时候,店内已住下二十多人;看到人多,放好东西,留下两个看货的,其余人便都到外边沙滩上砍沙蒿去了。砍好沙嵩已是满天星斗、掌灯时候了。

         每人抱着一抱沙蒿返回店内时,两个留下看货的同伴神色惊慌地站在院内,悄声告诉侯外:“店内来了五个土匪,以翻手为名,威逼屋里人拿出钱财,已有人将部分钱财放到土匪面前了。”候外从破窗户洞向里一看,只见四个匪气十足的人站在地下,监视着众人;一个满脸横肉的黑胖墩子,挥着一双大手,坐在当炕,嘶声喊道:“有本事的坐上来,赢了咱家,给你三十块大洋,输了,给咱家大洋三十块大洋,坐下不动的把大洋拿来,不然别怪大爷不客气!”满屋车客,惊恐万状,一些人瑟瑟发抖,已将手伸向了自己的腰包。侯外一看,怒火顿生,大叫一声:“谁要翻手?我来了!”一个大步,跨到门口。侧身进屋头碰到了高不过六尺的屋顶,往炕上一坐,差点占了半个炕面,他伸出一只胳膀,铁疙瘩似的拳头如碗口大小。瓮声喝道:“翻手的坐过来,有多少钱都放下!”五个土匪一看,顿时目瞪口呆,倒吸一口凉气,眼色一使,哧溜一声,拔腿而逃,一溜烟的去了。

        满店客人,众星拱月般围住侯外,感谢相救之恩,众人出资,买羊两只,侯外白吃,大伙饱餐一顿。
西口路上,从此留下了侯外的大名。

        十、王连城塔遇雨
        在沙嵩塔拍照半小时。返回王连城塔,帐蓬已经搭好,这里原来也有车马店掌柜叫王玉林,开了十几年店。
夜间宿营住帐蓬,帐蓬就搭在大树底下,有人提出怕响雷有危险,但已经搭好,只好将就了。后勤组的同志开始生火准备夜餐,剥葱的,切菜的,切肉的,烧水的,削土豆的,锅碗瓢盆叮当乱响。好一阵忙乱,调黄瓜,调园菜,西红柿,凉拌土豆丝等几个凉菜整理就绪,羊肉也已进锅,一阵阵炖羊肉的香味直往鼻孔里钻。炖羊肉熟了,一人一碗,野外吃炖羊肉,别有一翻风味,村里几个老乡赶来看红火,凑热闹,也啃了几块羊骨头。刚吃完饭,时间大约是晚11时多,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赶快收拾碗筷,拆缷音响设备。至晚12时才开始睡觉。睡帐蓬都很稀罕,衣服一脱,睡袋一登,便可入睡,走的劳累,一会便酣声大起。其后雨越下越大,接着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巨大的雷声好像就在帐蓬顶上炸响。帐蓬稍有点缝隙便觉得凉风嗖嗖。谭玉山局长和张建华两人住着一顶小帐蓬,安装出现失误,没有固定好。大风刮去蓬顶,人立刻浸在雨中,浑身湿透。只好连人带被钻入我们住的大帐蓬内,本来就拥挤的帐蓬这时更显得狭窄。大家挤一挤让出地方将就着睡在一起,不到天明风住雨停。大家纷纷起床,述说着夜间的惊险,可是有几个人竟然睡的踏实不知道昨夜响雷,令大家咋舌。不多一会儿睡意再次袭来,好多人钻入汽车,或返回帐蓬又补得睡了个回笼觉。有人开始洗漱,有人准备早饭。一口大锅倒了半锅水,一个小炉子很长时间烧不开水,众人怎么侍弄也没有办法,乘此间隙郭继刚作模拟滑稽表演,一会学这个,一会学那个逗的人捧腹大笑。饭还是连一捆挂面都煮不出来。凑合着羊肉、山药、米饭和在一起热了一下,有人开始吃起来。傅凯顺提议,赶紧改大锅为小锅,不到几分钟,水开了,煮了一把挂面,一人一碗吃得特别香。裴森林要把煮挂面锅端下来,不小心把手烧了一下,叫喊了半天方才罢休。临行问老乡才知道昨天晚上睡觉的地方叫母花儿河。整装出发采风团去达旗。张建华已完成后勤保障任务经东胜返回府谷。

       十一、从达旗到包头、感受新变化
       2013.6.6  阴

        车至新民堡,下车问路,叫出来的仍然是府谷人,闫二偏,71岁,满头白发祖藉府谷清水,听说我们是府谷上来的,不仅热情指路,还和我们拉起了家常。离开沙路进入油路,几十公里路风驰电掣,不觉就到了达拉特旗,旗政府所在地叫树林召。在街的东侧有一座关帝庙,供奉着关云长大帝。庙前边一座高楼正在施工,庙院不大,庙宇没有山门、钟、鼓楼,只有主殿,很精致,树林召就是以此庙取得名字。

         白塔公园是树林召的标志性建筑,白塔实际上也是一座庙。公园占地十几亩,绿草如茵,蝴蝶纷飞,
树林召有很多车马店,最著名的要数兴盛园大店,历百年而不衰至今仍然车来人往,只是不见牛车和背着铺盖卷的行人,而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西装革履的买卖人。达旗有晋剧团,有好几家二人台剧团,较为著名的二人台艺人有70多岁的马海和同等年龄的梅引弟。我们采访到了75岁的倪荣,小名叫倪七,祖藉哈拉寨倪家梁,父亲走西口,先到伊旗后又到达旗,走一路把二人台唱一路,随口唱起了“这山山瞭见那山山高,那山山上长的一苗苗草……”地道的府谷口音,乡味正浓。韩林61岁祖藉麻地沟桃卜梁,60年代先到马场壕后到达旗,非常喜欢二人台,听见唱二人台就想到跟前凑红火。王宪荣60岁,祖籍庙沟门免宿沟,他是砖厂退休工人,劳累了就唱二人台,开口就唱了一段《打樱桃》。魏荣伟58岁人民银行工作人员,黄甫庙梁魏客仁的九门后代,他说达旗街上到处都是府谷人,一吼一大片,到下午公园,广场到处都是扭秧歌唱二人台的,只要唱二人台,都要围一大圈人。这里的二人台还保持着地地道道的府谷本色。

          离开树林召不久便驶离油路,拐上一条沙石公路,走十多里是大树湾黄河浮桥。黄河,蒙古人叫哈屯高勒,这里是西口路上的两大古渡口之一,另一渡口在往西十多里的公布营子。在达旗境内现在已经取消了渡口营运,原因是渡口不安全,现在大型的有黄河大桥,其它的都是黄河浮桥。傅凯顺介绍了西口路上的黄河渡口,走西的人要想到包头呼市或到后套去谋生,必须渡过黄河。古时黄河渡口没有桥,只有木头渡船,刮风摆浪,小船摇摇晃晃是必然的,要不走西口的唱词说:大河里风摆浪,摆浪摆浪摆在哥哥河里头。大河就是指的黄河,是府谷人西口路上唯一要过的大河。走西口时家里千叮咛万嘱咐,走路走大路,住店住大店其实那些都是小事,最主要的是坐船要座船头,因为那时黄河水远比现在要大得多,风也比现在大,由于风大浪高,坐船出危险是常有的事,你说家人能不再三叮咛吗?

        徒步从浮桥渡过黄河。刚上岸见到一个黄河边上的打鱼翁,身上穿着一身橡胶防水服,从脚到上身裹的严严实实,手里拿着一个捞鱼的网,另一网兜里放着六七条鲤鱼,每条约2斤重,活奔乱跳,刹是可爱,我们和渔翁攀谈了一阵,他说经常在此捞鱼,有时能捞几条,有时连一条也捞不着。他卖鱼只说条不说斤,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每条鱼30元,问其鱼的真假,渔翁信誓旦旦地说,保证是真正的黄河鲤鱼。如果是真的那比府谷的黄河鲤鱼要便宜许多。是不是黄河鲤鱼谁也很难辨别真假,现在这年头,除了母亲是真的还有什么是真的呢?闭着眼睛买,煮熟了闭着眼睛吃就行了。王利花100元买了三条鱼。登上河堤,扑入眼帘的是大片的黄河湿地,碧波荡漾,芦草丛生,蜂飞蝶舞,百鸟鸣叫,顿时让人身心愉快,豁然开朗。几个拿相机的摄影师们,让这草原美景迷得如醉如痴,拍飞鸟,拍鱼跃,拍鲜花,拍绿水,纷纷将这难得一见盛况收入镜头。驱车10里进入包头市区。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音译,意为“有鹿的地方”故称包头又称“鹿城”。现在是著名的钢城,有三大区,东河区即包头老城区,聚集着大量的口里人,广场上随处都能听到二人台的歌声,以地方语言为主;昆区是以包钢为主形成的市区,聚集着大量的东北人,大都说普通话;青山区混杂其间,人口来自四面八方,语言也各不相同。东河区有个红星剧院,现为红星电影院,凡走过包头的人,人人都会说一些红星剧院的轶事,很多人都向往到包头红星剧院看上一场戏。红星剧院隔壁就是当年的车马大店,也叫红星旅店。论规模远比路上的农家店要大的多,可同时容纳千余人,几百辆牛车入住,与其相连的是贸易货栈,口里拉来的果子、槟子、海红子大多就在这里卖给商贩。许多走西口的人在这里大汇聚,一边整休,一边商量自己的去向。有的往东经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去呼市方向;有的经刘召前旗到五原、临河方向,也有的走杭盖,进后山等等。很多二人台艺人在红星旅店卖艺度日,也有的随着人流走向四面八方,也有的二人台艺人能够到红星剧院去唱,不过那要较高的水平才行。

        中午至距漫翰剧院较近的快捷平安酒店下榻,午休。下午郭侯绪、温永开去漫翰剧院联系明日采访事宜,后勤组准备明日采访的会场布置。其他人去准备采访内容,争取明日采访获得成功。我利用这点时间开始整理采风日记。晚饭。晚间谭玉山局长和马赵君整理图片,发至府谷网站。

       十二、漫翰剧院开座谈会
        2013.6.7 晴
        早上自己选择吃早点,8时30分到达包头漫翰剧院。张建新副院长热情接待,并作了详细的讲解:“他说蒙古族是伟大的民族,成吉思汗创造了中国最大的版图,现在欧洲有八千多万蒙古血统的人种。蒙古族需要文化,因此接纳了汉人,接纳了二人台。漫瀚剧的母体就是二人台,好多曲调都是从二人台演变而来的。”他们有很多获奖的剧目,其中最著名的是漫瀚剧《契丹女》是由《四郎探母》改编的。在这个剧中,人物都进行了大量的改编,萧太后成了贤慧善良的女君主,铁镜公主变成了契丹女,杨四郎也成了民族英雄,一派蒙汉融合、和谐盛世的情景。众人听了介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展厅的墙壁上有两幅国画,题词很有意思我随手记录下来;“站起来瞭一瞭,圪就下眊一眊,山羊绵羊五花羊,哎呀天下就数包格图好”另一幅的题词是:喇嘛哥哥真不赖,八字胡胡秃脑袋,紫红袍袍黄腰带,来得迟走得早,三年五载谁知道。

         9时,举行2013年西口路上的府谷二人台包头站文化交流座谈会。包头漫瀚剧院副院长张建新主持座谈会,漫翰剧院参加座谈会的分别是:宁尚山,牛根顺,田根生,翟德胜,辛德华,李红兵,蒋继伟,张杰荣,任维忠,王荣贵,张虎,吕贵春,杜翠仙,府谷采风团体全体成员参加座谈。漫瀚剧院副院长任维忠副院长作了简短的欢迎词,他说:“热烈欢迎府谷的朋友来包头交流采风,包头、府谷文化交流很重要,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二人台是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由于语言上的差异,各地又显示了各地不同的地方特色。今后要加强这种交流活动。”谭玉山局长致感谢词,他说:“府谷是二人台的故乡,府谷人通过走西口,把二人台带到了各个地方,促进了各地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府谷、包头都非常喜欢二人台艺术,通过两地的文化交流活动,要打造一条文化丝绸之路,希望各位艺术家多多传经送宝,感谢漫翰剧院的热情接待。


         牛根顺是丁喜才的弟子,他深情地说:“1978年冬天,丁老师来包头讲学,开始住在一家小宾馆,宾馆条件差,冻得不行,后来就直接住在我家里,我们师生互相切磋,彻夜长谈,深得其中的艺术精髓,受益匪浅。1979年在丁老师的推荐下我又专程到上海向丁老师学习,使我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杜翠仙是一位主攻小生的女艺术家,她说:“解放前二人台是草根艺术,登不了大雅之堂,西口路上的二人台艺人就像讨吃要饭的一样,地位十分低下,解放后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使二人台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载歌载舞,雅俗共赏的优美艺术。二人台可以演小戏,也可以演大戏,我们就曾经演过古装戏《屠夫状元》、现代戏《江姐》等。手绢本来是二人台的艺术手段,后被二人转学去了,成为了二人转的拿手戏,十分可惜。我们自己一定要注重传承发展。”王荣贵是四块瓦专家,他说:“二人台的音乐丰富多彩,很多音乐都是从二人台音乐中汲取营养,然后自成一家。内蒙古二人台就是在府谷二人台的基础上汲取了蒙古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内蒙古二人台。” 二人台表演艺术家田根生说:“二人台在内蒙古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有人逗趣地说托县狗咬的也是二人台,二人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研究二人台,传承二人台、发展二人台。”宁尚山81岁,他说:“二人台由马头调、丝弦调发展而来,解放前叫作打玩艺儿,二人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是哪一个人创作出来的,哪一个剧种要发展都离不开剧团。”辛德华说:“二人台艺术适应力强,生命力强,它可以演大型剧目,如《雷雨》、《江姐》、《洪湖自卫队》等,也可以演中小型剧目。传统的二人台剧目中有许多低级趣味的东西,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二人台健康发展。”翟德胜说:“二人台有许多牌子曲,十分优美动听,演奏牌子曲要严格按照曲谱进行,演多少场,场场都是一样的,丝毫不能疏忽随意。”李红兵是漫翰剧院剧务主任,他说:“许多剧种都是在学习借鉴二人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漫翰剧的母体就是二人台。二人台艺术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学习和传承。学习二人台要原原本本地学习其风格;发展二人台要考虑年轻人的接受程度,词曲都要适应时代要求,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最终目的是二人台要有人看,要有市场才能生存。”张虎是著名的二人台表演艺术家,祖籍墙头尧峁,他说:“我们在法国演出,开场演奏牌子曲《万年欢》,许多法国人听的如痴如醉,音乐不分国界,外国人也十分喜欢二人台。我的表演风格就是继承和发扬府谷二人台的表演风格,和府谷二人台一脉相承。二人台要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保持自己的风格特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会后演奏、演唱:首先演奏牌子曲《万年欢》由扬琴、枚、四胡、四块瓦、梆子共同演奏,张景荣主奏扬琴。乐器不多,演奏却是高潮迭起,张弛有度,听得人如墜五里云雾。张虎、刘美兰合唱《打金钱》。张建新唱漫翰调《那一年腊月二十三》“那一年腊月二十三,骑上毛驴走后山,路过走在磨盘湾,吃了一碗凉调莜面山药蛋。”唱《王爱召》“站在房上瞭一瞭,瞭见一个王爱召,二妹妹捎来一句话,要和喇嘛哥哥好。”演唱渐次进入高潮,可时已至下午1点多,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众人尽欢而散。走出排练厅我们看到剧院的墙壁上张贴着他们的办团宗旨:“博采众家之长,化为自己血肉,保持发扬个性,开创自己道路。
下午采集包头市的部分城市标识、重点文物、主要街道。包头市是鹿城,第一城市标识就是处在钢铁大街街中心,第一工人文化宫门前广场的三只鹿,其标识高约20余米,三只铜雕鹿,姿态各异,分别向三个方向奔跑。中国有三大召庙,第一布达拉宫,第二塔儿寺,第三就数包头的五当召。向东有美代召,原来叫灭达召,再叫麦达召,后叫美代召,是成吉思汗17世孙,阿拉坦的行宫。

      东河区财神庙,广场开阔,戏台考究。福徵寺也叫包头召,一座小庙供奉观音菩萨,幽静整洁。  晚餐

      十三、走包头看风貌
       2013年6月8日阴,小雨
       早上七时吃早饭,饭后离开平安快捷酒店,今日兵分两路,谭玉山、徐强、傅凯顺,裴森林为第一路,到东河区采访,其余人员为另一路到土默特右旗、默特左旗采访,最后在呼和浩特市会合。

第一路,8时45分到达包头财神庙老街,适逢农历五月初一,正是财神庙老街庙宇开放过会的日子。包头的庙宇平时大门紧锁,只有初一、十五开放。庙宇内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我为抄一段碑文离开大部队,一时半会谁也找不到谁,幸有手机联系,最后在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上才见了面。财神庙引人注目的是铜雕《骆驼队》共十尊铜雕,有的驮着口袋,有的驮着油葫芦,有的正在行走,有的正欲站立,有的人在前牵着骆驼,有的人在后赶着骆驼,形象逼真,各具形态。走在最后的是骑着骆驼的人,趾高气扬,穿着华丽,目不斜视,一看就知道是驼队的大掌柜。鹿城金泉的碑记如下记载: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音译,意为有鹿的地方故称鹿城。乔家复字号在包头老街落脚二百余年来,其经营商道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犹如通达的泉水生生不息,汇集奔涌,广恩泽被……今日之乔家金街也必将广为传承复字号精神,以泉水之清澈,水之柔韧的生命力,继续呈现“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盛世之景。
往里走是“妙法禅寺”寺院规模宏大,占地广阔。口里的庙宇占地上无法与之相比。据说寺庙在文革中也是部分被毁,好大一部分建筑是在近几年重建的。全部为歇山顶建筑,红墙金瓦、富丽堂皇,香烟缭绕,罄声阵阵。“天王殿”三个字由赵朴初题写。其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世无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吕祖殿对联是:一阵黄梁点破千秋大梦,九转丹诀炼就万劫真仙。还有《伽蓝殿》《大雄宝殿》《龙王推出》《宝相藏》《***久住》《续佛慧命》《五叶堂》《地藏殿》《护法天尊》等。这里是包头市的寺庙集中区,转了一大圈原从乔家金街财神庙出来。

        第二站来的包头《转龙藏》。这一站我们本来不知道也不在计划之内,这是根据谭玉山儿时好友秦二喜推荐来的,转龙藏是抬的意思。山头上有一个六角亭,名为《玉皇亭》,亭边有一道河槽叫东河槽。第三站来到世外桃源,是个小公园,小桥流水,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游人稀疏。离开包头往东到土默特右旗,旗政府所在地叫萨拉齐,两个“旗”“齐”字很容易被人误解。土默特川就是敕勒川。有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民歌唱得敕勒川名扬天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敕勒川就是土默特右川,就在土默特右旗。街中心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是敕勒川文化艺术中心和敕勒川博物馆。艺术中心没有开放,据说艺术中心有二人台剧团,演员阵容庞大,节目丰富,其中有许多演员都是祖籍府谷,走西口来到土默特右旗谋生。这里的二人台基本上是府谷风格,府谷韵味。

         萨拉齐生态公园,占地几十亩,有约15亩的水池,可供游泳、划船,我们见许多垂钓者正在钓鱼。园内设施一流,草坪花圃,绿树假山,时而曲经通幽,时而豁然开朗,公园设计颇具独到之处。只是游人远不像府谷你拥我挤。经高速路到土默特左旗,旗政府所在地叫察素齐和萨拉齐叫法毫无二致,旗政府门前广场占地约30多亩,比陕西省政府新城广场还要宽阔。充分体现了内蒙古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的特点。我们正在拍照,正好过来一辆农用车,车上拉着几只羊,裴森林说,出门碰拉羊是好运气,要发财啦!如果碰上拉猪就不好。拉羊的老乡听我们如此说乐的直笑,临别了,热情的打了个招呼。土默特左旗的广场叫滨河广场,河道上有几座塑料坝,水域面积广阔,河水清澈,毫无污染。两岸绿树成荫,公路上偶有车辆往来。午餐在土默特左旗,吃的是莜面,真正的后山莜面,好味道。第一路下午4时到呼市。

        第二路在土默特右旗采访。小场圐圙是一个较大的村庄。全村700多口人,其中400多口人都是府谷人。马智慧,58岁,祖籍哈拉寨,他说知道自己是府谷人,今天见到家乡人很高兴。许称心,祖籍哈拉寨二里半,爷爷走西口来到这里,父辈靠打短工、割洋烟为生。那时晚上就在洋烟地里睡觉,地主到晚上就回家去了,经常遭遇土匪,很危险。王文怀,74岁,1947年来到这里,隔三差五经常回府谷。傅明,67岁,祖籍墙头冯家会,爷爷走西口定居这里,会唱二人台,即兴唱起了《走西口》、《挂红灯》。他唱二人台时就想到了府谷,想到了家乡。

         下一站,来到土默特左旗,原计划采访旺旺艺校的二人台演出情况,结果人不在未能如愿。只好在校门口看了一些剧照。温永开与艺校副校长合影留念。中午住宿呼市九鹏宾馆,全体休息。

        下午5时到呼和浩特市民间歌舞团采访,见到了魏巍。风越刮越大,郭候绪正准备安排广场采访,谭玉山局长考虑到这样采访,效果会不好,随即取消采访,改在次日上午。宣布下午剩余的时间自由活动,我乘此机会赶紧整理日记,晚上用4元钱买了一碗汤面。到晚6时下小雨,到晚时8时增到中雨。

       呼和浩特,浩特蒙语是草滩的意思,内蒙古草滩多,因此叫浩特的地方也很多,如二连浩特。呼和浩特民国时期叫绥远,一度时期也叫归化,归绥、青城等,呼市有大里寺,五塔寺,清真大寺,席力图召等寺庙,有伊斯兰风情街,塞上老街等景观,还有昭君博物馆,绥远将军署衙等名人记念馆。

      十四、二人台继往开来
     2013.6.9晴
     早7时30分,魏巍来九鹏宾馆与我们共进早餐。8时到达呼和浩特市民间歌舞团,民间歌舞团提前已经做好准备。乐队队员陆续到齐,乐队有扬琴、笙、四胡、二胡、大提琴、琵琶、鼓板、枚、四块瓦、三弦、阵容非常整齐。乐队首先演奏牌子曲《八音杭盖》如果用蒙语就是《巴音杭盖》。演奏技艺娴熟,优美动听。魏巍与刘美兰合唱《走西口》。魏巍声音宏亮,音域宽广,声情并茂,刘美兰唱到动情处,声泪俱下,激清四射,用行话就是说确确实实入戏了。王美荣与愠永开唱《挂红灯》正月、三月、六月到十二月,第一遍没有激清,内行人说一大早打不开嗓子,再唱一遍果然效果不一样。魏巍与刘美兰对唱漫瀚调《大河畔上栽柳树》不够理想。

        团长段八旺与夫人王美荣合唱《五月散花》一次获得成功,大家鼓掌称赞。魏巍非常执着认真,要重新唱一遍《大河畔上栽柳树》结果半道中断,第三遍也不行,真到唱第四遍才比较理想的唱完了整段。

        采访民间歌舞团团长段八旺和夫人王美荣,段八旺祖籍山西原平。现居土默塔左旗塔布乡(乌兰夫的故乡),他是内蒙古自治区戏剧家协会副会长,呼市二人台协会会长,国家一级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呼市民间歌舞团团长。夫人王美荣祖籍府谷黄甫红泥寨(太平都7甲)现居巴盟杭锦后旗,呼市艺校传艺,教授,国家一级演员。民间歌舞剧院是1953年5月16日由和平,前进,祥和几家剧社合并而建立的,建团已经有60年了。建团初府谷籍的老艺术家丁喜才,张爱兵,周治家给予了悉心指导。丁是打扬琴的,张是吹枚的,周是拉四胡的。一个号称吹塌天,一个号称拉塌地。他们当年到天津讲学,上海音乐学院想将几个人都留下来,只有丁喜才愿意留下来,其余几个人舍不得离家都回来了。现在团里有很多府谷人,周治家的儿子周立军,王美荣,魏巍等人。王美荣的爷爷至今还是说的府谷话。内蒙河套地区的话基本接近府谷语言。他说:“府谷二人台的特点是婉转优美,乡土味十分浓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语言决定一方音乐。汉语是父亲,蒙语是母亲,二者结合产生了内蒙二人台。二者互相结合,互相渗透,比如“赛”是蒙古语言好的意思,可府谷二人台中经常出现“赛”如“得儿赛”这就是互相影响的结果。”漫瀚剧最早想起名“枚剧”,其实唱的都是二人台。二人台是黄河流域的地方文化,现在沙县,托县,准格尔旗有7000多人在唱二人台。王美荣说:二人台不分地域只要姓“二”都是一家子。二人台可以演现代大戏,也可以演古装戏。最重要的是不能用低俗的东西取悦观众,要创新要发展。夫妇二人都对府谷印象很好,希望家乡更美好,祝家乡父老乡亲吉祥如意,年年发财。

        采访:魏巍,祖籍黄甫庙梁村(甲河都9甲)。魏客仁的九世孙,国家一级演员,业务副团长,45岁。白上衣黑裤子,卷曲的长发,微胖的中等身材,黑里透红的脸堂,活活的一个蒙古汉子的形象,他给我们讲了许多他祖先魏客仁的故事。他说汉人刚来了很受欺负,种上糜子先让蒙古人剪去穗子,剩下的才是自己的,一个汉人在内蒙古当书记,记者问他你为什么能把内蒙古治理好,他说,蒙古人爱喝酒,我给每一个旗建一个酒厂,喝的酒多了,只有早上是清醒的,其它时间都在沉醉状态,所以出现和平景象。他说他经常回庙梁祭祖,看望家乡人。去年还回去给府谷排练节目,对府谷非常熟悉。他曾参加西北二人台艺术节。他说:“二人台不能用普通话唱,只能用地方语言才有味道,有特色。”内蒙二人台分东、中、西路,他分别用东、中各唱一句《拜大年》确实是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他说:“达旗的魏家后人很多,祖上到现在出来已经160多年了,但乡情不断,血脉永系。”采访周立军,周立军是周治家的儿子,从事打击乐,他讲了他父亲从前的一些故事。他说,他从艺是受父亲的影响,非常熟悉二人台艺术,也非常想回家乡看看,祝家乡更美好。午间吃饭来了张文娥,张文娥,祖籍府谷,25岁,歌舞团花腔女高音演员,大个子,长发,经常笑眯眯的,很让人喜欢。魏巍张文娥对唱《二道圪梁》、《双骑上马》接着唱《打金钱》。李春霞,34岁,祖籍河曲,呼市政协委员,国家二级演员。她打电话给魏巍说她想过来,就是要晚半小时,不知道府谷朋友能不能等,谭玉山局长说,可以等一会儿,让过来吧!半个小时后如期而至。她,中等身材,皮肤白嫩,穿着入时,很有艺术家气质。李春霞与温永开合唱《打樱桃》,我们的司机赵贵与张文娥唱《双山梁》,张文娥用高八度唱了上句,赵贵嗓音低唱不上去,温永开给赵出主意,你先唱让人家跟,这样才能唱在一起,赵还是没反映,接着两人唱《拜大年》,拜大年调子较低也比较熟悉,这一次总算唱成功了,圆了场;李春霞独唱《走西口》,完全是内蒙二人台味道,声音宏亮、音域宽广,可好她这一演唱,一下子就把在眼前摄录师李军激动的泪流满面、、、、、

         十五、合影留念,依依惜别。
         昭君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畔南岸,是由昭君墓及其系列纪念性建筑设施组成。昭君墓,蒙古语称为特木尔乌儿虎,意为“铁垒”。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选入宫,成为汉元帝待诏。公元前33年,在汉匈人民的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形势下,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做了呼韓邪单于的阏氏,促使汉匈之间保持了半个多世纪和平相处的局面。据考证,昭君墓是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高达33余米,底面积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其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墨客誉为“青冢拥黛”。

         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逐日王。呼韓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雕陶莫皋立,为複株累若鞮单于……複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呼韓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子,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

        昭君博物院有董必武题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荣。”赵锋华、徐强、傅凯顺等一直登顶浏览,沾一点昭君的灵气,体会一下昭君出塞和亲的豪气,欣赏两代阏氏的霸气。买了几本有关昭君的书籍,观看编鐘表演。编鐘为汉代出土文物,但此编鐘实为现代仿制铸造。编鐘由三人表演,都穿着蒙古服饰,一女演员弹古筝,一男演员击鐘,另一女演员击鐘,他们演奏了三支曲子分别是《苏武牧羊》《敖包相会》《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声音柔和节奏明快,别是一种草原风味。

        王昭君是走西口的老祖先,是开创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先驱,无数走西口的人都是踏着昭君走过的路,一路前行。使这条西口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富有新的时代精神。

      上高速经薛家湾至古城踏上返程路,至晚9时许回府谷。

      尾声
      走西口,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走西口牵动着几十万府谷人的心,西口路在历史上是一条逃难求生之路;是一条经贸往来之路;是一条创业发展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走在这条路上的府谷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因此说西口文化是一篇大文章,我们应该去认真的研究它的成因,发掘它的内函,做好这篇大章。

       后记;府谷至包头,呼市仅是走西口的部分路段,还有沙县、托县、五原、临河、东胜、伊旗、乌海等地。九月份将组织人力对其它路段进行采访交流。同时成立《西口文化研究会》全面发掘整理西口文化,要出文学作品,出影视作品及其他文艺作品。历史已经成为昨天,我们要让年青人聆听昨天的故事,要把西口文化推向***推向全世界。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