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颜回的故事整理

  • 榭寄生
楼主回复
  • 阅读:1113
  • 回复:0
  • 发表于:2014/1/14 13:24:47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府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第1集,陋港圣贤
             在曲阜孔府东部,有一座气势雄浑的古建筑群,复圣庙,祭祀的是孔子的第一大徒弟颜回,所以后人又称之为“颜庙”。
             孔子收徒,有教无类,不问贫富,只要认学,他都招进门里。颜回初见孔子时,不过是个十岁多的小孩,他个头矮小,衣衫简陋,面黄肌瘦,但他的额头却出奇的高,向前凸着,双眼深凹,炯炯有神,透着机智、聪慧。颜回向孔子三拜磕了仨头,就算成了孔门弟子了。
             颜回初见,并没有给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孔子渐渐发现,在弟子之中读书最用功的就是颜回,而且很少提问,只是瞪着一双打眼像贪食般地听孔子讲经受业。
             放学了,弟子们都回家吃饭了,颜回总是最后一个走,饭后又第一个来到学堂,然后就捧卷诵读。时间长了,孔子就觉得奇怪了,颜回为什么回家吃饭这么快?
            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随颜回,看个究竟。
            原来,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又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这样,颜母每天走时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
            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听 了回报非常怜悯,又十分叹服。于是说了收在《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后来人们把颜回居住的街称为“陋港街”,把颜回当年吃水的井叫做“陋港井”,还在井上修建了“颜乐”亭,以追念颜回这种贫贱不改志向的德行。
第2集,试颜回 
           颜回家贫,在孔子门弟子中是最出名的。颜回平时又不善言谈,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时还借故侮辱他。颜回从不和这些同学计较,只是一门子用功读书。 
           一天,有个同学的铜方圈丢了,就怀疑是颜回偷了。虽然大家都在颜回面前旁敲侧击,颜回依然镇静自若,不理不睬。这样,同学们更加怀疑是他偷的了。 
          这天放学,同学们都到孔子面前说颜回偷了铜方圈,开始孔子不信,可告状多了,孔子就生气了,没想到自己门下竟会出现偷儿,就要把颜回赶出学堂。可转念一想,颜回偷方圈又没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个好孩子吗?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锭金子写了几个,说:“那就试试他吧!” 
           饭后,又见颜回第一个来到学堂。他脚一进门就被一个硬东西碰了一下,颜回穿的草鞋,这下碰得可不轻,疼得他弯腰按摩脚指头,忽见脚下有个白纸包。颜回心想,这是啥玩意儿这么硬,打开一看是一锭金闪闪的金砖,纸包什么写到:“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笑了笑,取出笔也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处,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经书放声阅读起来。 
过了一会儿,有人趁颜回不注意,把那纸包交给了孔子。孔子打开一看,纸包上又多了几个字: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 
2 颜回故事 
            孔子看了莫不做声,那些诬赖颜回的弟子们都低下了头。 
          后来,丢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学找颜回道歉,颜回只是一笑而过。 
          从此,孔子更加器重颜回。颜回呢,也不负师望,不仅学问大进,而且品德修养也居孔门弟子之首,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的首位。 第三回:颜回巧对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的出现大大晚于孔子,但在民间的确流传着孔子和弟子对对联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谁最有才,于是说:我给你们出个对子,看你们谁能应对.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黄狗,大黄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个上联脱口而出: 
                                                            狗牙菜上狗压菜 
         这个象绕口令似的上联,可把弟子们难住了,他们一个一个抓耳挠腮,大眼瞪小眼. 
这时,颜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见鸡冠花下,一只大红公鸡正在仰脖高吟,于是灵机一动,对道: 
                                                           鸡冠花下鸡观花 
其实,孔子说出上联后,也没想到可对的下联,没料到颜回对的如此工整,贴切,巧妙,不由打心眼里佩服. 
孔子冲颜回点点头,不露声色的说:刚才你是对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联,你试试?于是说道: 
                                                           荷叶莲花藕 
孔子话音刚落,颜回的嘴张了张也没答出答案,这时候,一只讨厌的蚊子飞到颜回的鼻梁上,颜回急忙举手来打,这一句举手颜回立即想出了下联: 
                                                          拳头巴掌手 
孔子心中暗暗惊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动声色的问道:你的"拳头巴掌手",怎么能对我的:荷叶莲花藕"呢? 颜回急忙站起来答道:因为荷叶与莲花是同一种植物,藕是它们的果实,它们三个是一家拳头与巴掌,手也是同一样物件呐. 
孔子点头笑道:还是颜回最有才华呀! 
众弟子们也跟随着点头称是,自叹不如颜回有才气.
第四回:颜回独留 
鲁国内乱时,孔子决定到奇国暂避一时.于是,带着一班弟子出了鲁门. 3 颜回故事 
            一路上,大家沉默不语.孔子对赶车的人说:请走慢些,请走慢些,这是离开我的祖国呀!这天,他们来到了泰山脚下的大纹河,孔子望着川流不息的河水,叹了口气,翻过泰山就是奇国的地界了. 
孔子和弟子们都心思重重的沿河而上,忽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哭声,孔子叹到:国乱民殃,不知谁家的亲人,在这场内乱中送了命啊!一直没有言语的颜回,突然说:听这哭声虽带悲哀,但不象是丧者哀音.哭声越来越近,孔子看见一个衣冠不整的壮年汉子,站在山崖边,面对深谷激流,痛哭流涕.孔子急忙下车,关切的问道:汉子,这里不是丧葬之地,为何在此涕泪呢? 
          汉子抹泪道:我后悔呀! 
         孔子问:你后悔什么呢? 
         汉子道:我失去了三件最珍贵的贴子,虚度了半生方才觉悟,后悔莫及啊! 
        孔子又问:你失掉了什么,请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也许我们能帮帮您? 
        那汉子道:我少年好学,游历四方,学成回家时,父母双亡,我未能尽孝,这是一失年长后从政治国,郡主骄奢失地,我没能及时尽谏,这是二失如今朋友们都同我断绝了关系,这是三失.我欲孝,亲不在我欲谏,君不纳我欲交友,而情绝.你们看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孔子正想找句句话宽慰宽慰他,不料那汉子纵身跳下山崖,落水后立即被急浪冲得无影无踪. 
       孔子惊呆了. 
       颜回平静的说:看那汉子目定神呆,肯定是疯子.孔子道:即使是个疯子,但他刚才的一番话却很有道理.如此看来,他这条路是因求学而被断送的啦!停了一会儿,孔子对身后的弟子们叹道,谁人不为人子,谁又没有父母.希望你们不要为了跟我求学,而不能尽孝养之道,将来也和这汉子一样后悔莫及.你们愿跟我远行,不愿跟我远行的请赶快回家去吧. 
          孔子登车继续前行,随行的弟子一路走一回,等到达齐国都城临淄时,随从的弟子只剩下颜回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次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没有食物了。  
  子贡就找机会突围,用私房钱买得一石米(石是古代计量单位,约相当现在130-150斤)。颜回就去煮饭。  谁料子贡在井边远远看去,见到颜回在吃煮熟的饭,于是很不高兴就去问孔子:“对于仁人廉士,贫穷能够改变他们的品德吗?”  
  孔子回答:“品德改变了怎么能够称为仁呢?”  
  子贡再问:“就算是颜回也一样吗?”  孔子说:“是的。”子贡就把颜回偷吃饭的事情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仁义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听你说了,我还是不怀疑颜回的品德,其中必然有原因。 
  你就不要追究了,我来问他。”于是召见颜回问:“我梦到了先人,不知是否有什么启示?你煮饭好了吧,让我来祭祀先人。”  颜回说:“刚才有些灰尘落在饭中,置之不洁,弃之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但却不可用来祭祀了。” 
  孔子说:“好啊,如果是我也会吃掉沾上灰尘的饭的。”颜回出,孔子对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君子,并不是今日啊。”弟子们由此服之。 颜回解《周易》
            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周易》很有研究,《周易》是颜渊的家学之一。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有一天,派子贡外出办事。子贡走后很多天不见回来,孔子十分担心。就用《周易》作了一次占卜。占卜时得了个“鼎”字,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说:“鼎,无足,不来。”颜渊在一旁,听了他们的争辩偷偷地笑。孔子看到后,对颜渊说:“回,你的意思是说子贡必然回来吗?”对《周易》颜渊学的比较深透,理解精辟,应用比别人熟练。他分析了南方多水路的特点,作出了与众人不同的解释。他说:“无足,乘舟也。子贡必是乘船来,时间在早晨。”第二天早晨,子贡果然坐船回来。孔子感到惊奇,问颜渊:“你是怎么知道的?”颜渊说:“南方坐船最方便,子贡常外出,他喜欢坐船。可我们这一带水浅,船多在早晨涨潮时航行,所以我说他早晨坐船来。”孔子点了点头说:“颜回真学到了《周易》的精髓啊!”
颜回退金
        颜回幼小时跟孔子学习,因家中比较贫寒,常常以稀粥充饥,但是他却学习刻苦守时。有一次,孔子见颜回又是第一个到私塾,便问:“颜回你吃的什么饭?”颜回说:“一张饼,一碗汤。”其实他吃的是一碗粥。他却把粥上凝结的薄皮称作一张饼,把薄皮下称作汤。颜回虽然家贫,却十分乐观,并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为了给一位穷学友的母亲治病,他曾劝说父亲向别人借了碎银子给他的穷学友。不料,有几个多事的学生,却将此事传说成颜回偷了别人家的银子送人情。于是便有人说丢了东西,怀疑是颜回偷的。可是孔子不信,但又没有理由堵住多事人的口舌。第二天,颜回又是第一个先到私塾。一进门,见地上有一锭金子,上面还写着:“天赐颜回一锭金。”颜回本想不理,但见写有自己的名字,于是就在金子上写了“外财不发穷命人”几个字后,放回原处。通过这件事,孔子更加相信了颜回,并当着大家的面说:“贤哉,回也!”
    颜回生平简介
        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德行著称。颜渊后世亦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岁亡,被后人称为“复圣”。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 "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诲,深得孔子的赞赏。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 “复圣”。山东曲阜建有“复圣庙”。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著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 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 
 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 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 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 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 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 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 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 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 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 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不明勿动手”。 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著气走的,身上还佩带著宝剑,因而我告诫你‘***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 
  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孔子家语》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鲁定公问颜回,你知道我们这里有个叫东野毕的很善于驾御马车吗?颜回答道:“他会倒是会,可是,他的马将要栽跟头了。”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就对身边的人说,这个颜回故意污蔑人。过了几天,有人来报告,说东野毕的马车翻了,跌的很惨呢!鲁定公大吃一惊,赶忙召见颜回,要知道他如何预知此事。颜回说:“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东野毕虽然是驾马的高手,但他不知适可而止,不论是操练检阅还是历险致远,都要竭尽马力,不但如此,他还要寻求更多更好的马,以至于人穷则诈,马穷则佚啊!”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心怀仁义美德的好人,却非常贫苦,《史记》中说他“糟糠不厌”,意思是穷得连很差的食物都吃不饱,因而终于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在历史上,有很多具有才华和美德的人曾经遭受世俗的厄运,比如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最后只能饿死在首阳山,比如对这个世界充满爱情的舒伯特,那优美的摇篮曲却只能换得一盘土豆。因此司马迁感叹道:“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敷其五教,道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源数,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施其辩矣。”孔子听了赞道:“美哉德也!” 
坐忘:
 有一次,颜回告诉孔子说,他的功夫大有进步,已忘了仁义,孔子认为他还不够深刻。过了几天,他告诉孔子说他已忘了礼乐,孔子仍然没有加以赞许。再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告诉孔子说他已“坐忘”了。这境界连孔子也有所不知,反问颜回,颜回解释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冲波传》曰:“子路、颜回浴于洙水,见五色鸟,颜回问,子路曰:“荧荧之鸟。”后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见前鸟,复问由:“识此鸟否?”子路日:‘同同之鸟。’颜回曰:“何一鸟而二名?”子路曰:“譬如丝绡,煮之则为帛,染之则为皂。一鸟二名,不亦宜乎?”,其大意是:有一次颜回随子路去洙水洗澡,见五色鸟在河中戏水,便问子路是什么鸟。子路回答说:这叫荧荧鸟。过了些日子,颜回与子路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见五色鸟,颜回再次问子路:您认得这鸟吗?子路又答曰:这是同同鸟。颜回反问:为什么一种鸟有两个名字呢?子路说:就像我们这里出产的鲁绢一样,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颜色染就是皂,一种鸟两个名字不是很自然吗?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论语·子罕》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颜回曾感叹地说: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所以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 
一、颜回的政治志向论及颜回,学者每每赞其“安贫乐道”。其实,这只是其思想非主流性的一面。他思想的主流乃在于救世淑人。这就关涉到对其政治志向的考察。政冶志向上,颜回以舜为志。《孟子·滕文公上》记其语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显然,孟子以颜回与舜、稷“同道”。颜回很赞赏舜“无为而治”,即后来儒家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他尝曰:“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荀子·哀公篇》)颜回既与舜“同道”、“所追同一”,所以,当孔子要他和子路“各言尔志”时,子路答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撼。”而颜回则以“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相答。朱熹释“伐无善、无施劳”曰:“伐,誇也,善谓有能。施亦张大之意,劳谓有功。”(《论语集注》)以不夸己能、不扬己功为其意。但此说不确。元人所著《四书辩疑》驳朱说云:“伐善之善,乃其己所长之总称,伐忠、伐直、伐力、伐功、伐才、伐艺,通谓之伐善。又言伐无巧,止是不伐之一事。分而为二,颜子之志,岂别无可道焉?……该‘无施劳’者,不以劳苦之事加于民也。夫劳而不恤,乃古今之通患。……颜子之言,于世厚矣。”此说极是。所以,颜回这里所言之己志,乃是欲内修己德、外施爱民之政。这与舜之“无为而治”正相仿佛。在颜回看来,唯以此志施行于天下,方能实现孔子所谓“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的社会理想。由此可见,颜回在政治志向上不仅有淑世济人的入世情怀,而且颇具早期儒家的民本主义精神。考颜回一生,大多为追随孔子奔走于六国,归鲁后亦未入仕,而是穷居陋巷。他生活于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儒家的仁义之志、王者之政常被斥为愚儒、讥为矫饰,“世以混浊莫能用”(《史记·儒林列传》)的社会环境中,丝毫不愿改其志,仍“尚三教(即夏教忠、殷教敬、周教文)”,期于“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白虎通·三教》)。王符称赞他:“困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武不能屈。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潜夫论》)若征之《史记·孔子世家》所记颜回语:“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醜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醜也”,可知王氏所言非虚。这样,颜回就只能终生不仕,惟以“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韩诗外传》卷十)自勉自慰。孔子赞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同上《雍也》)。颜回这种注重志气、追求真理并以之为乐的精神,与孔子本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同上)实同一旨趣。 二、颜回的道德境界颜回平生虽无事功称知于世,但好学慕道,以全副身心体悟孔子思想,并努力将孔子思想、尤其是孔子的道德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相关联着的途径完善自我,从而达到了孔子所谓的“仁”德之境的。第一,“好学”。颜回好学,为其师与同门公认。《论语·先进》记:“季康子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子贡也说颜回勤勉于学,“夙兴夜寐,讽诵崇礼。”(《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那么,颜回为何此“好学”,“学”什么?孔子又何以于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徒中独以“好学”赞誉颜回?若从一般求知意义上看,孔子弟子甚众,习六艺而精者亦不乏其人,好学者当不为少数,但孔子都未以“好学”相赞。可见颜会所学与所好者,并非一般知识。又,孔子本人曾释“好学”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论语·学而》)这是孔子从思想道德角度提出的“好学”标准,是对其弟子提出的普遍性要求。孔门诸弟子中合乎此标准、达到这要求者较多,至少“七十二贤徒”都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而绝不仅颜回一人。所以,孔子称道的颜回所“学”亦即其所好之“学”,当另有所指。宋明诸儒、乃至释门中人都曾殚精集虑,对此做过多方探寻,如据朱时恩《居士分灯录》记载,周敦颐初见晦堂祖心禅师,向其“问教外别传之旨。心谕之曰:‘只消向你自家屋里打点。孔子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毕竟以何闻道,夕死可耶?颜子不改其乐;所乐何事?但于此究竟,久久有个契合处。’”在祖心禅师看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心此理,佛家圣人识得,儒家圣人也识得,故其要周敦颐“向自家屋里打点”。此后,周敦颐教授二程,提出“仲尼、颜子居于乐处,所乐何事?”以此启发二程,而颜子所学何学、所乐何事遂成为此后儒者穷追不舍的重要话题。而我们则认为,颜回既居孔门“德行”之首,则其所学自然首先是道德,但又非一般水准的道德,而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一一“仁”。入门初始,他就向孔子“问仁”,问何以成仁。终其身,颜回所学、所好者无非“仁”学。于此可见,他是将“好学”作为进德修身以成“仁”者的途径。孔子对此似已有所暗示。《论语·雍也》记:“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朱熹对此解释道:“努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颜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可谓好学矣。”(《四书集注·论语集注》)朱熹对颜回“克己”之颂扬,显然已掺有理学家的意见。其实,孔子在这里只是指出一个事实,即:颜回以“好学”为途径,好且力行其所学,从平实处(“不迁”“不贰”)处开始实践儒家道德,逐渐成为具有高尚德性的“仁人”。第二,自省。颜回颇富好思天性。他初事孔子时,即蒙老师赞许:“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犮,回也不愚。”(《论语·为政》)这就是说,颜回主要是通过“省”即倾注自己全部内在力量去思考、检讨,以期不断深化对自身的认识,及对所思者有全面而又深刻的领悟。这就使他不仅在认知过程中能“闻一知十”(上书《公冶》),而且更能择善弃恶、去伪存真,最终将自己所认同的真、善、美深植于心,并发而为言行。孔子称其“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像颜回这样的人,自然“不愚”。
第三,力行。《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己,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对人们耳熟能详的这段材料,明人何良俊评道:“孔子答群弟子问仁,皆因病而药,独颜渊问仁,则真有切实力行之意,故孔子亦以切实力行告之。”(《四友斋丛说》)细查《论语》中孔门师生有关“仁”的对答之语,的确如此。仅以颜回而论,他是始终以孔子“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座右铭的。他“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易传·系辞下》记孔子语),“行不贰过,称言不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子贡语),“慎于治身”(《孔子家语·大本》),甚至细微到“不以夜浴改容”(《新论·慎独》)。总之,颜回一生立身、处事、与人,无不以德自奉,并为此受到孔子的称赞:“吾见其进,未见其止。”(《论语·子罕》)正因为如此力行不已,颜回才能“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上书《先进》记孔子语)“仁”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标唯。孔子轻以“仁”许人,也不敢以“仁”自奉,而对颜回则赞之以“仁”,甚至直称其为“仁人”而自叹“不如”(据《论衡·定贤》)。由此可见,在孔子眼里,颜回以其好学、自省、力行而达到了儒家理想的最高道德境界,从而使其所言“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成为了现实。作为“仁人”,颜回的道德品质体现在许多方面。这里,我们仅从颜回的为人处事来看其德性。颜回始终以仁爱之心待人,“犯而不校”(《论语·泰伯》记曾参语)。他之所以“不校”,“非微弱不能校也,非虑患不敢校也,非禽兽不足校也,非含忍不欲校也,非愧悟不必校也;颜子之心,则宽宏不忍校也。”(简朝亮:《论语集注述疏》)他自言“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韩诗外传》卷九),表现出“泛爱近仁”、“民胞勿与”的宽宏襟怀。正因为他如此待人,才得以加深了同门师友间的交往和情谊,所以,孔子说:“自吾得回也,门人加亲。”(《尚书大传》)但是,颜回为人处事又并不是毫无原则,他曾问孔子“君子”、“小人”之别,提出:“小人之言有同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孔子家语·颜回》)他所谓“小人”,非从政治等级制度意义上来说,而是如孟子所言,是特指那种“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德之贼”(《孟子·尽心下》)。而在孔门诸弟子中,唯有颜回能依循孔子提出的以道德区分“君子”、“小人”的基本原则,严于“君子、小人之辨”。此外,在与同门友相处中,颜回也不是一团和气地做老好人,而是针对他们的缺失,以“诚”、“信”之德予以规谏、忠告和劝***,竭尽“以仁辅友”之情。如其对子路说:“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蓋慎诸焉!”又对子贡说:“吾闻诸夫子:‘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夫子之言,不可不思也。”(《孔子家语·颜回》)颜回还曾从人子对其父母的孝行角度向宰我讲述“三年之丧”的必要性,谓:“父母者,天地也;天崩地坏,为之三年,不亦宜乎!”(马骕《绎史》引《卫波传》)由此可见,颜回在其生前死后能够赢得老师、同门的交口赞誉,与其所具有的“仁者”风范密不可分。 三、“颜氏之儒”及其影响《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孔、墨也。”“自孔子死后,有子张之儒,有颜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故谓“儒分为八”。作为先秦儒家八派之一的“颜氏之儒”,其开创者为淮?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颜姓弟子计有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之仆、颜哙、颜何、颜祖八位,且均为鲁人。其中,颜之仆、颜哙、颜何、颜祖虽曾师事过孔子,但未见于《论语》、《孔子家语》诸书,故不足论。颜无繇即颜路,《孔子家语》又称其为颜由,乃颜回之父,由于他在《论语》、《孔子家语》中均仅一见(即“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槨”),故似无多少学说思想可言。颜幸,字子柳,观《礼记·檀弓》所记,至多是个“知礼”之人。颜高其人其行其学,则无史籍可证。《史记·孔子世家》记有颜刻,谓孔子“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梁玉绳《史记志疑》及近人蒋伯潜《诸子通考》均以为“颜刻”为“颜高”之误,则颜高或别有颜刻之人,尽管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历经磨难,但大体如子路一流,学说思想上则无多大成就。可见,上述七位颜姓弟子都不可能成为“颜氏之儒”的开创者。这样,在颜氏八人中,唯颜回有此可能。并且,如前所述,颜回志宏才大德厚,不仅为孔子七十二贤徒之冠,更居“德行”之首,为孔子及同门共同称道,亦已赢得一定的社会声誉,故而“颜氏之儒”为颜回所创,当无可置疑。颜回随孔子归鲁定居时,年方三十。虽然体弱多病,但“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的颜回,设帐授徒以传夫子之道,应为自然之事。另,《大戴礼记·曾子疾病》记曾参病笃,谓其弟子曾华、曾元曰:“微乎,吾无夫颜氏之言,吾何以语女哉?”孔子及门诸弟子中,曾参传学最广,尚且感叹“无夫颜氏之言”,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颜回确曾传其学于门人。又,颜回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这不听孔子之嘱而执意“厚葬”颜回,并引发孔子感叹的“二三子”之徒,应当就是颜回的学生。学生“厚葬”老师,以表达他们的敬师重道之意,这本在情理之中,但使孔子陷于回“视予犹父”而“予不得视犹子也”的境地,也就难怪老夫子要说:“是你的学生使我如此啊!”关于“颜氏之儒”,尽管一方面由于早卒的颜回,其本人无著述传于后世,另方面则由于史缺有间,我们今天实难寻出其传承脉络,但是,从其融入儒家别派并对战国时期其他学派的影响来考察,仍可窥见有关该学派思想、学术的一些蛛丝马迹。从现有资料看,先秦思想家中受颜回思想学响最大者为曾参。曾参为孔门后进,他在同门诸友中独尊颜回,尝赞之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上书《泰伯》)这种从学思、修养两个层面对颜回进行的评价、称颂,颇为符合颜氏其人其学之实际。而曾参本人是以讲求“仁”(“仁以为己任”)与气节(“临大节而不可夺”),以及在道德修养上注重内省(“吾日三省吾身”)与力行(行“孝”道)而著称的。这与颜回十分相像。孔门诸弟子中,以曾参最为长寿。若以其对颜回敬服之心来推论,则其在颜回死后,代为教育颜氏弟子,使“颜氏之儒”多转入他的门下,从而“颜氏之儒”与思一一曾一一孟之儒相融合,或有可能。先秦道家中的庄周学派曾受到颜回的思想影响。《庄子》中屡屡提及颜回,且多为正面描述,不含讥讪之意(这与其对孔子的态度迥然有异),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庄子将颜回的“用舍行藏”发展为消极避世,将颜回“有若无、实若虚”的谦逊之德诠释为“心斋坐忘”以至陷于无我无物之境,这显然是将儒家“仁人”之颜回道家化了。不过,庄子受到颜回的思想影响应为事实,甚至可能有“颜氏之儒”转入庄周学派者。后世学者多从好学、力行、守志(“安贫乐道”。按:这也是颜氏影响于后人的主要方面)等角度赞扬颜回。当然,其中也不乏有刻意美化、甚至神化颜回的言论,这类言论集中谶纬神学思潮泛滥的两汉时代,如谓颜回“感中台星”而生(《新论·命相》),或云颜回“月角,额似月形。渊,水也;月乃水精,故名渊”(《论语谶》),或说颜回曾杖剑斫鬼而被孔子赞为“仁者有勇”(《段芸小说》)等等。至于宋明诸儒,则多从其理学立场出发讲论颜回,或追寻“孔、颜乐处”,或重颜氏“克己”之功,或以颜回为孔门“道统”之真传。如此等等,资料甚多,难以具论。自汉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无不尊奉颜回。汉高帝十二年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二年又将此举定之为制度。这就使颜回由一个穷居陋巷的布衣一跃而入廟堂。但汉、魏间统治者还仅以颜回为孔门七十二贤徒之首。此后,对颜回的颂扬逐渐升级。唐开元二十七年,高宗制诏追谥孔子为文宣王;颜回为亚圣,赠为兖国公。金章宗明昌年间在曲阜建兖国公颜子廟。直至元至顺元年,文宗诏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而以孟子为“亚圣”(这就从一个侧面微妙地反映出理学的兴起,尤其是在理学被定为官方哲学后,孟子地位日高)时,颜回才屈居孟子之下。尽管如此,元及其后历代,孔门其他弟子配享座次时有升黜,唯颜回“复圣”地位不变,爵秩特优而不衰。其“圣誉”之隆,除孔、孟之外,仍无他人可及。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