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刷屏”时代报刊亭怎么转型听听3位女老板的“摆摊故事”

  • 场以散故人亦相离
楼主回复
  • 阅读:6831
  • 回复:0
  • 发表于:2019/4/4 15:10:08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府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刷屏”看新闻的时代,报刊亭怎么转型升级?质疑者称,既然报刊售卖不能维持生存,不如早早转型;支持者则认为,报刊亭依然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切勿因噎废食。


写满订户信息的本子,成为报刊亭独特文化价值的见证


      今天,记者与3位报刊亭女老板聊了聊,听她们讲述各自的“摆摊故事”——社会的车轮不停向前,很多人的生活都在经历变革,她们是这个城市最普通的劳动者,一间不起眼的报刊亭,维系着她们一家人的柴米油盐。

    “整条建国路 就剩下这里了”

     地点:建国路 人物:樊阿姨 从业时间:5年

    天阴沉沉的,雨时下时停,樊阿姨独自坐着嗑瓜子。报刊亭在建国路与建国四巷路口,旁边便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从胡采、王汶石、李若冰,到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这条路堪称陕西文学界的精神故乡。

     “要不是你们来,我都快睡着了。”樊阿姨经营报刊亭5年,此前,她和丈夫开商店,后来商店要拆迁,刚好赶上这间报刊亭转让,明知报刊零售生意每况愈下的她,便接了过来,“好歹算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报刊亭对面是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也许是毗邻省作协、学校等原因,报刊亭主要经营文学类期刊、作文动漫、故事文摘类书籍。

     樊阿姨说,刚“摆摊”初期,一天轻轻松松能卖百十来份报纸,但是好景只维持了两年多,随着大家阅读习惯的改变,如今来买报纸的人越来越少,“各类报纸,每天能走十几份,卖得最好的是《参考消息》。”

      顾客减少之后,一些卖了很多年且很热门的报纸,她都不再进货了,原因是“卖不出去也退不回去,只能按照差价更换。”

      数据显示,2015年后,西安市一共有报刊亭300多个,其中传媒集团自主经营的有150个,省邮政报刊发行局经营的有82个,其余部分为一家传媒公司经营。

     “你问我现在还有多少家报刊亭,这个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在逐年递减,”她指了指不远处,“北边原来有一家,关闭了,目前整条建国路,就剩下这里了。”

     樊阿姨说,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城市里支持阅读文化的人本来就在减少,如果有一天报刊亭彻底没有了,“伤害最多的是那些有阅读追求的市民”。

    “离普通市民最近的文化设施”

      地点:西木头市 人物:高阿姨 从业时间:5年

      几年前,报刊亭从南大街搬到西木头市时,高阿姨就有过隐隐的不安和担忧:一方面,报刊销售额逐年下降;另一方面,整治、改造的传言每年都有。

     事实上,到报刊亭购买书报的顾客不仅有老人,还有很多城市白领和外地游客。在高阿姨所售卖的刊物中,时尚、服饰类杂志占了一半比例,这主要得益于靠近市中心、年轻人较多的缘故。

     根据今年2月出台的《西安市城市家具整治手册》中关于报刊亭“杜绝超范围经营”“总数量只减不增”的要求,高阿姨不知道自己的报刊亭,还能坚持多久。

     “如果不能卖水,连生活都维持不下去,谁会做这个?”她看上去有些无奈,然后长叹
一口气,“其实,离普通市民最近的文化设施就是报刊亭。”

     事实上,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报刊亭的收入来源已经从主要靠卖报刊,转换成卖水、饮料、地图等,来弥补报刊下滑带来的收入减少。高阿姨承认,现在自己的收入主要来自饮料。这一点也让报刊亭的生存承受很大争议。

      高阿姨报刊亭的经营方为西安一家传媒公司,她需要每年向公司交4万元承包费。每天早上8点开门,晚上10点打烊,她和丈夫两人经营,轮流倒班,除非家中有事,否则全年没有休假,“冬天冷,夏天热,挣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钱。”

      高阿姨说,西安要打造“书香之城”,近年来开了非常多的“网红书店”,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升,“作为报刊亭,像卖饮料这种行为,如果能规范起来,统一***,其实无伤大雅。”

     “你见过一大早排队买报纸的人吗”

      地点:粉巷 人物:荆大姐 从业时间:10年

     “你见过一大早排队买报纸的人吗?”得知记者采访,荆大姐打开了话匣子,“我见过,不过,那是10年前了。”

     10年前,荆大姐的报刊亭还在城南客运站附近,由于经营有方、性格开朗,报刊亭的生意一直都挺好。5年前,她接手了粉巷的这个报刊亭,以报刊种类齐全而闻名,虽然受到“纸质阅读萧条”的影响,但她坦言,“难归难,但并不缺少顾客。”

      荆大姐的店有一个鲜明特点——除了一些日常“散客”之外,外地游客和老订户,是这里的主要顾客。她向三秦都市报记者拿出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每一位老订户的信息,“有位老订户前两年住在了加拿大,订阅的杂志由我攒着,订户每年回西安一次,每次回来都来这里取。”

      写满订户信息的本子,成为报刊亭独特文化价值的见证。荆大姐说,提倡纸质阅读,就应该有售卖纸质刊物的渠道,“报刊亭培养了几代人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可以影响到一个家庭,甚至会成为整个家庭日后的传承。”

    以荆大姐为例,她女儿13岁,从小就爱看课外书籍,如今作文写得很好,“每次有新杂志来,女儿都是第一个读者,她收藏了很多杂志,这是电子书永远替代不了的。”

                    文图 三秦都市报记者 宋雨 实习生 杜豆

                          《西安街头报刊亭何去何从》后续

来源:华商网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