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从吃救济到净贡献300多亿元——我市已成为全省经济平稳增长的“压舱石”

  • κiζs呆呆尐糖
楼主回复
  • 阅读:3357
  • 回复:0
  • 发表于:2019/10/9 10:06:00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府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人普遍过着“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的日子”,榆林很长一个时期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70年来,榆林人民在中国***带领下,历届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谋发展,与祖国同频共振,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强市。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超3848亿元,全国地级市排名47位,人均GDP11.28万元,约合16442美元,全国地级市排名28位,达到高收国家入水平。[/p]

新中国成立之后榆林长期依靠国家救济,财政总收入长期低于财政总支出,到1976年财政自给率曾经降到17.8%,属于典型的“补血型经济”。历经70年壮丽奋斗,2018年榆林全年财政总收入达922亿元,总支出648.8亿元,净为中省贡献300多亿元,仅次于西安市。[/p]

目前,榆林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5.7%,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17.8%,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重要一极,陕西经济平稳增长的“压舱石”。[/p]

农业经济——由“靠天吃饭”变为富民产业[/p]

榆林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新中国之前水土流失严重、风沙侵害肆***,农业发展长期“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广种薄收,粮食不能给。[/p]

据统计,1952年全市粮食产量仅21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仅158公斤,低于同年全国的285公斤,远低于联合国提出的粮食安全标准400斤的底线,榆林不得不依靠中省救济才能解决百姓温饱。[/p]

70年来,榆林人民坚持数十年如一日治沙造林护田,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变不利条件为有利,将沙地化良田,终使榆林建成全国玉米、小杂粮优生高产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前三,世界最大的红花荞麦集中产区,一跃成为陕西第二粮仓。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66万吨,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产量达到780公斤(按照常住人口统计),不仅能够自给,还为全国做贡献。[/p]

不仅是粮食,榆林市在2002年起全域实施封山(沙)禁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羊子饲养量不降反升,饲养羊子总量突破1000万只,成为全国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同时,全市2018年猪肉产量达10.48万吨,肉类总产量16.97万吨,均发生了翻天覆地转变。[/p]

同时榆林利用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大力发展多种特色产业,目前榆林已成为全省蔬菜、油料优势生产基地,红枣、苹果、中草药、核桃、杏等特色林果业发展迅猛,全市农业产值达总产值406.12亿元,是1949年的659倍。多元化的特色农业产业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稳定高质量脱贫的主渠道。[/p]

当前,榆林正在积极主动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日趋兴旺,涌现出杏花、马铃薯、红花荞麦、红枣采摘、面花等农业休闲旅游节庆活动,形成了赤牛坬、黄崖窑、赵家峁、郭家沟等乡村旅游典型。[/p]

工业经济——由“零”基础一跃成为全省第二强市[/p]

资源缺乏、交通闭塞、基础极弱,榆林工业发展先天不足。[/p]

新中国成立初,工业仅有小型手工业、炭窑和盐业等,1949年工业总产值约368万元,占生产总值的7.5%。直到1997年工业产值才首次超过第一产,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支撑的转变。[/p]

上世纪80年代末神府煤田发现之后,榆林工业开启腾飞之路,先后在“三个转化”“三个围绕”“12363”战略思路指引下,从1998年能化基地建设起步以来,累计完成投资5000多亿元,建成重点项目170多个,形成了“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格局,构建起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能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建成了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电基地、煤化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金属镁、兰炭生产基地。[/p]

2018年原煤产、原油、天然气、烯烃、甲醇、金属镁等工业产口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12.3%、 
5.5%、10.5%、7.2%、4.8%、60%,电力装机容量2673.625万千瓦,榆林成为
“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堪称全国矿产资源产能第一大市。[/p]

不仅在能源方面,在非能源工业方面榆林也取得的巨大成就,银丰陶瓷、融和1,4-丁二醇、智诚润滑油、荣通制药等一批转型项目建成投产,非能源工业产值占比逐步提升。在新材料方面,佳县天瑞多晶硅、绥德臻梦镁合金项目建成投产,东风镁业4万吨镁合金、河南德威镁轮毂、东方希望360万吨氧化铝一期、江苏常州宇虹铝幕墙公司10万吨铝加工等一批镁铝深加工项目加快推进。风光等新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723万千瓦,成为全省新能源第一大市。[/p]

2018年榆林工业总产值3206.37亿元,成为仅次于西安市的第二大工业城市。当下,榆林正在加快推进能源产业向高端化、终端化迈进,大踏步向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目标迈进。[/p]

服务业——由微不足道转为重要增长极[/p]

新中国成立初的榆林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占比中可以忽略不计。[/p]

今天榆林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近1200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579倍,翻了10多番,年平均增速达到20.8%,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已经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一极。[/p]

交通运输方面,榆林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068公里,全省第一,年内将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榆阳机场通达21个大中城市,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居西北支线机场第一;榆林已形成联系晋蒙宁甘及关中的“三横两纵”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多元运输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是陕西第二大交通枢纽和航空港,建成周边大城市“一日到达”和市县“6小时往返”交通圈。[/p]

金融保险方面,20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超过3850亿元,贷款余额近2080亿元;全市有证券公司10家,期末证券开户总数14.09万户,证券交易量1453.25亿元;有各类保险公司36家,全年保费收入59.67亿元。[/p]

社会消费方面,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突破500亿元,正在积极应对消费升级趋势,消费业态加快升级,万达广场开业,电商销售总额突破10亿元。人民群众的生活正在由发展型向享受型过渡。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9007元,是1981年的70多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5550元;恩格尔系数持续回落,已由1981年的56.3%回落至2018年的29.2%。[/p]

旅游外贸方面,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4333万人次,旅游收入254亿元,增速连年超过30%。榆林已设立海关,去年进出口总值7.34亿元。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连续13年举办榆林国际煤博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密切呼包鄂榆城市群合作,实际利用外资超过8700万美元,榆林的开放之路越走越宽。[/p]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