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樊顺厚:我的高考

  • 人心可畏
楼主回复
  • 阅读:29760
  • 回复:0
  • 发表于:2019/10/26 9:11:16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府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我是府谷县中学高秋七八届毕业生,1977年以在校生身份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并被录取到华东纺织工学院(现更名为东华大学)数学师资班,成为恢复高考后府谷县中学在校生第一位考上大学的幸运儿。









还是从恢复高考说起吧。我的小学和初中分别在海则庙公社刘家坪小学和寨峁小学上的,两所小学都坐落在邻村,距我们村二里路,从小学到初中都是上半天课,下午回家做家务、田间劳动。1976年正月我进入府谷县中学高一三班学习,这一年新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情:唐山大地震,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伟人相继离世。记得9月9日毛主席去世时,我们班正在府中房塔基地进行劳动实践,同学们相互簇拥着抱头痛哭,中国怎么办啊?后来就是粉碎“四人帮”。1977年上半年恢复***同志的职务。恢复高考是***同志恢复领导职务后主抓的一系列大事之一,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中好几集都反映了恢复高考面临的复杂艰巨工作,很真实、很生动。但是这些都是中央和高层的事,当时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不可能及时知道的,府谷中学的老师们也一样。有一个例外,就是当时我的班主任郭明华老师,他是推断猜测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这还得从我家遭遇的一件事情说起。


1977年5月,我母亲生病住进府谷县医院,历经近一个月的抢救诊疗无效离世,家庭遭受了重大打击,我作为家里的长子,决定弃学,回家承担长子义务。尽管我父亲是反对的,我还是这样做啦!郭老师约我父亲进行了一次长谈,说***出山啦,有可能要恢复高考,因为***1972年复出就对推荐的工农兵学员进行了选拔考试!郭老师还对我父亲说,我的基础不错,还是要争取完成学业,回家干活也不再这一半年,万一真的恢复高考,错过机会就太可惜了。当时我父亲就向郭老师表态,让我继续回学校上学,还要求平时对我严加管理,周末回家也需要请假。暑假后我又回到府中,参加了上学期期末所有课程的补考,继续我的学习生活。

当时还不知道马上就要恢复高考,但切身体会到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我一定要抓住这最后的学习机会,加班加点地学,每天晚自习结束后,点个煤油灯在教室继续学。在我的影响下,我们班很多同学加入了煤油灯下的学习队伍,条件好点的用的是蜡烛。我永远记得我们的郭老师,每天晚上十点半左右,在他从办公室回家的路上顺道来到我们煤油灯照亮的教室或宿舍窗户前,两声敲窗户的声音过后,“樊顺厚,睡觉!”,那充满严厉和关爱的声音!我能感觉到他在陪伴我们学习,给我们无限的学习动力。要知道当时并不知道有高考,这种学习动力是师生互相营造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一些机缘,我的高考之路就遇到两个机缘。一是遇到郭老师,在我家庭遭受重大挫折放弃学业之时,用有可能要恢复高考来激励我继续完成学业,尽管可能只是激励语言,对我增强学习动力和明确学习目标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另一个机缘,就是我搞到了一套文化革命前的高考复习资料。开学不几天,我去府谷机械厂对面的赵家石窑车马店给本村邻居换挂面,发现车马店的员工用一些数学试卷包挂面,进一步调查才发现他们包挂面的纸来自墙角的一摞书,而这摞书正是文化革命前的一套高考复习资料!当时还不知道马上要恢复高考,否则这些资料绝不可能躺在那里,你从《历史转折中的***》中就知道恢复高考后高考复习资料是何其珍贵!我提出用旧报纸杂志换这些资料,换挂面的大叔看我那么爱学习,根本没等我拿来报纸杂志,直接让我把这些资料带回去了。这些复习资料成了我加班加点学习的资料,对后来参加高考选拔考试和后来的高考发挥了相当大的助力。


1977年10月下旬,国家恢复高考的决定公布。府中决定从我们这届学生中选拔一批参加高考,分文科理科总共选拔了三十多名。在选拔考试中我以数学、物理、化学和总成绩第一成功人选。印象最深刻的是数学考试中,全校只有两名及格,我考了97分,第二名63分,第一次在全校出了风头。后面就是短暂的备考,府中成立了由各科最牛教师组成的指导组,收集编写复习资料,对选拔出来的学生集中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这和现在的高考复习没什么两样,只是时间太短,满打满算不到一个月。

当时对高考的整个流程不清楚,每个步骤都要等通知。先填报志愿,再进行高考,上线后进行体检,这和现在的流程有很大不同。因为填志愿在高考前,填志愿有很大的盲目性,记得郭老师和郝焕老师一起指导我填的志愿,报的学校从北大、西北大学、陕西师大、延安大学到服从调剂,每个学校只报一个专业,我报的是清一色的数学,郝老师对此还有看法,担心万一数学考不好咋办。

高考是11月下旬进行的。高考的题目与现在的高考题相比确实很简单。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们正好经历文化大革命,从来没有考大学的概念,参加高考的很多是文化革命前毕业的老三届和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匆匆忙忙报个名就去考试,那是真正的靠功底、靠素质。对当时的高考题目没多少印象了,记得当时的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天”和“致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二选一,我选的是第二题。以我能参加高考,抒发对机遇来之不易的切身感受、抒发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抒发对祖国美好明天的向往、抒发报效祖国的决心,得了多少分我不知道,但绝对是自己的心声!

高考是选拔考试,高考的难易,不是看高考题目的难易,而是看录取比例,要难大家都难。1977年高考的全国平均录取率是4%,现在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超过50%,而且当年参加高考的考生集中了文革十几年的精英,还有很多文革前的老三届,所以某种意义上说,1977、1978年的高考是最难的。

1977年高考是赶时间赶出来的,高考的组织工作不像现在那么完善,也没有现在的信息化水平和通信水平,考分没有通知考生本人,分数线也没有公布,全县上线名单张榜公布。府中上线参加体检的有十来位,体检完后我们继续参加班级学习、期末考试,然后就放寒假了。

腊月二十一,府中打电话给我父亲,让我回校领录取通知。第二天我回到府中,白如玉校长和郭老师在等我,我被录取到华东纺织工学院,次年正月十二报到。因为我还没坐过火车,白校长和郭老师给我在地图上指点去上海的路线。


正月初七过小年,所有亲眷都来为我送行。姑姑们给我做了一套新衣服,新里新面三面新的棉袄棉裤,棉袄面子是府绸的,类似APC上的唐装,一双解放秋鞋,外面还有一件图面子皮袄。正月初八穿着这身行头就启程赴上海报到去了。到了学校,陕西老乡迎接我们,都说接来了一位陕北的小地主。拿着当时的照片看,还真像!还有一位老师专门等在那儿接待我,他是去陕西招生的老师,给我讲了录取的故事:纺织部为了加快人才培养,决定办几个师资班,因为这个决定是高考报名后才定的,没有进入招生简章,当然也就没有考生志愿,所以几个师资班是他招生的重点和难点,轮到他进入录取现场,发现一份档案掉地下了,捡起来一看,年龄很小,报考专业清一色的数学,还服从调剂,那当然就是我的档案!于是,我就成了他在陕西录取的第一个学生。他对我的档案印象太深刻啦,给我们的专业负责人介绍过,等在迎新现场亲眼看看他录取的那个小家伙!他陪我办手续、陪我认识校园、陪我到食堂买饭票打饭,让我好好学习,说他非常看好我。从此我也开始了紧张的大学学习生活。


由于我从家乡出发到上海报到,府中还未开学,未能和班级同学告别一下。待进入大学一切安顿下来后,我给府中的同学们写了一封信,介绍了大学的情况,表达依依不舍的告别之情。后来通过全班同学的回信,才知道府中那一届就我一个人被录取了,我给班级的去信被抄贴在学校的板报上,府中专门召开我提前毕业大会,号召全校同学向我学习。虽然我没参加这个大会,但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激励,我能深切感受到老师、同学们的期待。

寄语家乡


我教过很多府谷的学子,毕业后和他们聊起来,印象最深的是我说过的:为家乡做贡献是多渠道的。我们府谷人有很多优秀品格:忠厚老实,待人诚恳,能吃苦,不怕吃亏,适应能力强,做事有韧劲。这些品格是我们这些从家乡走出来的府谷人能够安身立命并做出成绩的根本保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感谢家乡的养育之恩!也希望家乡在富起来之后,教育子女们仍然保持家乡人的优秀品格和奋斗精神。

40多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上早已成为国家百强县,在教育、交通、环境、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发自内心的为家乡的巨变骄傲!为坚守在家乡建设发展中作出贡献的老师们、同学们、乡亲们致敬!我们都与改革开放同行!

樊顺厚:男,汉族, 1960年9月生,陕西省府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职称,硕士生导师。

樊顺厚是恢复高考后府谷县中学考取的第一位大学生。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华东纺织工学院数学师资班学习。1984年9月至1987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数理统计专业研究生。1982年2月至2014年4月在天津工业大学任教,先后任数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基础课部副主任,教务处处长,理学院党委书记、院长。2014年4月至今,任天津职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樊顺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先后取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是天津市精品课程带头人,天津市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人,先后获得“天津市教学楷模”、“天津市教学名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现兼任天津市现场统计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职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全国资深的教学和教学管理专家。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